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回顾与反思中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以复旦大学为主体的学者对朱东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朱东润《大纲》产生的社会语境及其研究目的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学术个性和时代背景 | 第18-22页 |
一、“学贯中西”的个人学术积淀 | 第18-19页 |
二、“整理国故”运动提供“科学方法” | 第19-20页 |
三、文学史的编写与陈钟凡等人的启发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讲义、求真与求用 | 第22-27页 |
一、教书育人:批评史书写的直接目的 | 第22-24页 |
二、“求真”:描述历史的本来面目 | 第24-25页 |
三、“求用”:寻求中外共通的文学规律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建构与拓展:《大纲》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文学”、“文学批评”的义界 | 第27-30页 |
一、“文学”的义界 | 第28-29页 |
二、文学批评概念的厘定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研究材料范围的扩展与局限 | 第30-35页 |
一、批评史框架的完善小说、戏曲文学批评加入 | 第30-32页 |
二、重视《诗经》《楚辞》的研究 | 第32-33页 |
三、洞见与遮蔽:对于儒家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视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组织与展开方式:朱东润《大纲》的研究方法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大纲》的编写体例与布局 | 第35-38页 |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纲的体例 | 第35-37页 |
二、“详略得当”:远略近详,博观约取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叙述方式及其表述语言 | 第38-41页 |
一、叙述方式上的突破:批评的气息 | 第38-40页 |
二、书写语言:文言文的运用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视域的选择 | 第41-44页 |
一、中西贯通的视域 | 第41-42页 |
二、以古鉴今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