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3 文献启示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5-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0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3 权利制衡理论 | 第21页 |
2.4 其他理论 | 第21-24页 |
2.4.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4.2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第22-24页 |
3 欧、美、澳政府生态审计的实践与借鉴 | 第24-28页 |
3.1 欧洲政府生态审计的实践 | 第24页 |
3.2 美国政府生态审计的实践 | 第24-25页 |
3.3 澳大利亚政府生态审计的实践 | 第25-26页 |
3.4 借鉴与启示 | 第26-28页 |
4 生态审计与环境审计的比较研究 | 第28-32页 |
4.1 生态审计与环境审计的概念辨析 | 第28-29页 |
4.2 生态审计与环境审计的基本联系 | 第29-30页 |
4.3 生态审计与环境审计的主要差别 | 第30-32页 |
5 我国政府生态审计基本框架的设计研究 | 第32-44页 |
5.1 设计思路与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5.1.1 设计思路 | 第32页 |
5.1.2 设计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5.2 政府生态审计的动因分析 | 第33-35页 |
5.2.1 受托责任动因 | 第33-34页 |
5.2.2 生态监督动因 | 第34页 |
5.2.3 绿色发展动因 | 第34-35页 |
5.3 政府生态审计的要素界定 | 第35-37页 |
5.3.1 政府生态审计的目标 | 第35-36页 |
5.3.2 政府生态审计的依据 | 第36页 |
5.3.3 政府生态审计的主体 | 第36页 |
5.3.4 政府生态审计的客体 | 第36-37页 |
5.3.5 政府生态审计的内容 | 第37页 |
5.4 政府生态审计的功能定位 | 第37-39页 |
5.4.1 总体功能 | 第37-38页 |
5.4.2 具体功能 | 第38-39页 |
5.5 政府生态审计的工作流程 | 第39-42页 |
5.5.1 政府生态审计的准备阶段 | 第40页 |
5.5.2 政府生态审计的实施阶段 | 第40-41页 |
5.5.3 政府生态审计的报告阶段 | 第41页 |
5.5.4 政府生态审计的处理阶段 | 第41-42页 |
5.6 政府生态审计的实现方式 | 第42-44页 |
5.6.1 独立审计方式 | 第42-43页 |
5.6.2 联合审计方式 | 第43页 |
5.6.3 综合审计方式 | 第43-44页 |
6 我国政府生态审计的实施建议 | 第44-48页 |
6.1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修订《审计法》等法律文件 | 第44页 |
6.2 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制定生态审计标准 | 第44-45页 |
6.3 强化政府生态审计结果运用,加大惩处力度 | 第45-46页 |
6.4 利用政府生态审计实践经验,建立案例库 | 第46页 |
6.5 培养复合型政府生态审计人才,保障人才储备 | 第46-48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