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桥梁震害 | 第10-15页 |
1.1.2 曲线梁桥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曲线梁桥抗震研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桥梁减隔震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桥梁碰撞落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桥梁抗震分析理论及碰撞研究方法 | 第20-38页 |
2.1 桥梁抗震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1.1 静力理论阶段 | 第20页 |
2.1.2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20-21页 |
2.1.3 动力理论阶段 | 第21-22页 |
2.2 曲线桥梁抗震研究 | 第22-25页 |
2.2.1 桥梁抗震体系的选择 | 第22-24页 |
2.2.2 曲线桥梁抗震设计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2.3 基于能力需求比的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 第25-30页 |
2.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 | 第25-26页 |
2.3.2 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水准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3 抗震设计的性能水平和目标性能 | 第27-28页 |
2.3.4 基于能力需求比的抗震设计 | 第28-30页 |
2.4 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理论研究及其有限元模拟方法 | 第30-32页 |
2.4.1 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2.4.2 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的有限元模拟 | 第31-32页 |
2.5 桥梁碰撞理论及其模拟方法 | 第32-36页 |
2.5.1 桥梁碰撞理论研究 | 第32-35页 |
2.5.2 曲线梁桥碰撞模拟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基于能力需求比的城市曲线梁桥减隔震分析 | 第38-75页 |
3.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软件建模 | 第38-43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3.1.2 有限元模型 | 第39-40页 |
3.1.3 支座参数确定 | 第40-43页 |
3.2 地震波输入及最不利激励方向的确定 | 第43-45页 |
3.2.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3-45页 |
3.2.2 最不利激励方向的确定 | 第45页 |
3.3 各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 第45-51页 |
3.3.1 模型的材料本构关系 | 第45-48页 |
3.3.2 各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 | 第48-51页 |
3.4 基于能力需求比的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51-73页 |
3.4.1 墩底弯矩分析 | 第51-62页 |
3.4.2 墩顶剪力分析 | 第62-69页 |
3.4.3 减隔震支座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减隔震状态下桥梁上部结构碰撞对各关键部位的影响 | 第75-86页 |
4.1 梁端碰撞力分析 | 第75-80页 |
4.1.1 梁端碰撞的有限元模拟 | 第75-76页 |
4.1.2 梁端碰撞力的计算分析 | 第76-80页 |
4.2 梁端碰撞对桥梁关键部位的影响 | 第80-85页 |
4.2.1 碰撞对墩底弯矩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2 碰撞对墩顶剪力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3 碰撞对减隔震支座的影响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