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六首赋格曲(op.17)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赋格曲的发展沿革及作曲家生平经历 | 第14-21页 |
(一) 赋格曲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沿革 | 第14-18页 |
(二)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生平经历 | 第18-21页 |
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六首赋格曲的结构特征 | 第21-72页 |
(一) 呈示部的结构特征 | 第21-42页 |
1. 主题特征 | 第21-28页 |
2. 答题特征 | 第28-30页 |
3. 对题特征 | 第30-35页 |
4. 连接句或小结尾特征 | 第35-40页 |
5. 呈示部特征小结 | 第40-42页 |
(二) 展开部的结构特征 | 第42-61页 |
1. 间插段特征 | 第43-52页 |
2. 紧接段特征 | 第52-56页 |
3. 展开部的主题发展特征 | 第56-60页 |
4. 展开部特征小结 | 第60-61页 |
(三) 再现部的结构特征 | 第61-72页 |
1. 再现部的主题发展特征 | 第61-65页 |
2. 间插段特征 | 第65-68页 |
3. 结尾特征 | 第68-70页 |
4. 再现部特征小结 | 第70-72页 |
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六首赋格曲的复调技法 | 第72-81页 |
(一) 模仿复调技法的运用 | 第72-74页 |
1. 局部模仿 | 第72-73页 |
2. 卡农模仿 | 第73-74页 |
3. 卡农模进 | 第74页 |
(二) 复对位技法的运用 | 第74-81页 |
1. 八度二重对位 | 第75-79页 |
2. 八度三重对位 | 第79-81页 |
四、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六首赋格曲的艺术特征 | 第81-89页 |
(一) 和声语言的艺术特征 | 第81-85页 |
1. 变格进行的使用 | 第81-82页 |
2. 副属和弦及重属和弦的使用 | 第82-83页 |
3. 和弦外音的使用 | 第83-84页 |
4. 持续音的使用 | 第84-85页 |
(二) 旋律语言的艺术特征 | 第85-89页 |
1. 旋律的结构特征 | 第85-86页 |
2. 旋律的调式特征 | 第86-87页 |
3. 旋律的音程特征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