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重要性 | 第10页 |
·海洋来源生物碱化合物 | 第10-11页 |
·吲哚里西啶(丁)生物碱 | 第11-12页 |
·海洋来源吲哚里西啶生物碱Curvulamine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Curvulamine的生物学活性 | 第13页 |
·Curvulamine的生物合成 | 第13-14页 |
·影响丝状真菌次级代谢合成的因素 | 第14-18页 |
·丝状真菌的菌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培养基组分 | 第15-16页 |
·培养条件 | 第16-17页 |
·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 第17页 |
·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 | 第17-18页 |
·课题立题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 第18-20页 |
·课题立题的依据 | 第18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化合物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20-38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8页 |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培养所用菌株及活化方法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3页 |
·培养条件 | 第23页 |
·主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培养基组分优化的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培养条件优化的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不同碳氮源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生长和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28-31页 |
·氮源对于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种子培养及接种物制备方式的优化 | 第32-35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菌体形态对化合物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38-54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8-42页 |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培养所用菌株及活化方法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页 |
·培养条件 | 第39-40页 |
·主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微载体共培养方法 | 第41-42页 |
·金属离子添加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微载体共培养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形态及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42-44页 |
·滑石粉添加策略的建立 | 第44-47页 |
·滑石粉添加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47-49页 |
·金属离子添加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生长及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钙离子添加策略的建立 | 第50-51页 |
·钙离子添加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前体氨基酸添加对化合物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54-61页 |
·前言 | 第54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4-57页 |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4-55页 |
·培养所用菌株及活化方法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页 |
·培养条件 | 第55页 |
·主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第55页 |
·氨基酸筛选的方法 | 第55-56页 |
·丙氨酸和脯氨酸添加优化的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不同氨基酸添加对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57页 |
·丙氨酸添加策略的建立 | 第57-58页 |
·脯氨酸添加策略的建立 | 第58-59页 |
·摇瓶水平Curvulamine最优发酵策略的建立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生物反应器放大的研究 | 第61-69页 |
·前言 | 第61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1-6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1-62页 |
·培养所用菌株及活化方法 | 第62页 |
·培养基 | 第62页 |
·培养条件 | 第62页 |
·主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第62-63页 |
·50L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 | 第63页 |
·消泡剂添加的方法 | 第63页 |
·酵母浸膏流加的方法 | 第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消泡剂添加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生长及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63-64页 |
·50L反应器的初步放大研究 | 第64-65页 |
·种子培养级数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酵母浸膏流加对海洋弯孢霉IFB-Z10菌体生长及Curvulamine合成的影响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