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茶叶中的呈香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 ·茶叶呈香活性成分概述 | 第10-11页 |
| ·不同茶类呈香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绿茶呈香活性成分研究 | 第11-13页 |
| ·乌龙茶呈香活性成分研究 | 第13-16页 |
| ·红茶呈香活性成分研究 | 第16-18页 |
| ·其他茶类呈香活性成分研究 | 第18-19页 |
| ·茶叶呈香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 第19-20页 |
|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技术(GC-O)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 2 “安吉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理化成分分析 | 第23-31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23-24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因素水平设计 | 第23页 |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因素水平设计 | 第23-24页 |
| ·加工工艺设计 | 第24页 |
| ·感官审评方法 | 第24页 |
| ·试样处理与理化成分检测方法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感官审评结果 | 第24-26页 |
| ·“安吉红茶”不同感官特性的加工工艺分析 | 第26页 |
| ·理化成分分析结果 | 第26-29页 |
| ·各茶样的理化成分含量 | 第26-28页 |
| ·不同提香处理的“安吉红茶”理化成分含量差异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3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挥发性成分鉴定 | 第31-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 第31-32页 |
| ·气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 | 第32页 |
| ·物质鉴定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 ·挥发物组分检测结果 | 第32-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4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呈香活性成分鉴定 | 第41-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 第42页 |
| ·气质闻香仪分析(GC-MS-O) | 第42页 |
| ·GC-O 活性香气化合物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的 GC-O 分析 | 第43-46页 |
| ·GC-O 分析结果概述 | 第43-45页 |
| ·“安吉红茶”的关键呈香活性成分 | 第45页 |
|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特征性呈香活性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的香气轮廓分析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安吉红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理化成分分析 | 第48页 |
| ·甜香型、花香型“安吉红茶”挥发性成分鉴定 | 第48页 |
| ·甜香、花香“安吉红茶”的呈香活性成分鉴定 | 第48-49页 |
|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附录 | 第58-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