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梳理 | 第17-20页 |
·萌芽阶段(1995-2001 年) | 第17页 |
·探索与推广阶段(2002-2005 年) | 第17-18页 |
·全面实施阶段(2006 年至今) | 第18-20页 |
2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定位 | 第20-23页 |
·国家宏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定位 | 第20-21页 |
·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 | 第20页 |
·新农村建设下基层党政人才的有力保证 | 第20页 |
·适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 第20-21页 |
·社会评价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定位 | 第21页 |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要求 | 第21页 |
·基层村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要求 | 第21页 |
·个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定位 | 第21-23页 |
·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期望 | 第21-22页 |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色定位 | 第22-23页 |
3 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国家政策和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 第23-24页 |
·国家政策尚不健全 | 第23页 |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 第23-24页 |
·地方政府的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 第24页 |
·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 | 第24页 |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24页 |
·高校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 第24-25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宣传 | 第24-25页 |
·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陈旧 | 第25页 |
·高校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 第25页 |
·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 第25-28页 |
·思想政治素养 | 第26页 |
·知识素养 | 第26-27页 |
·工作能力素养 | 第27-28页 |
4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2页 |
·研究设计 | 第28页 |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 | 第28-29页 |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定位的分类构成 | 第29页 |
·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 第29-32页 |
·知识 | 第29-30页 |
·智力 | 第30页 |
·技能 | 第30-31页 |
·实践创新能力 | 第31页 |
·潜在能力 | 第31-32页 |
5 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 第32-37页 |
·国家党政人才培养视角 | 第32-34页 |
·方针引导作用 | 第32页 |
·保障和激励作用 | 第32-33页 |
·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体系的深化 | 第33页 |
·监督作用 | 第33-34页 |
·社会评价、大学生村官相关者的视角 | 第34页 |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 | 第34页 |
·村民群众 | 第34页 |
·高校培养方式的角度 | 第34-35页 |
·高校培养模式的适应 | 第34-35页 |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 | 第35页 |
·高校与输送地合作培养 | 第35页 |
·准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的个人视角 | 第35-37页 |
6 结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