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3-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9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2 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及其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28-41页 |
·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分析 | 第28-36页 |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解析 | 第28-32页 |
·供应链融资的优势 | 第32-36页 |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36-41页 |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的概念和内涵 | 第36-37页 |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 | 第37-41页 |
3 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 第41-77页 |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 第41-46页 |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 | 第41-45页 |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点 | 第45页 |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分类 | 第45-46页 |
·风险载体主要为主体企业的供应链融资 | 第46-54页 |
·供应链主体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供应链融资 | 第46-48页 |
·供应链主体企业回购担保式供应链融资 | 第48-52页 |
·供应链主体企业退款/付款承诺式供应链融资方式 | 第52-54页 |
·风险载体主要为物权控制的供应链融资 | 第54-65页 |
·普通仓单质押融资方式 | 第54-58页 |
·标准仓单质押融资方式 | 第58-65页 |
·风险载体主要为债务控制的供应链融资 | 第65-71页 |
·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现实性和意义 | 第65-66页 |
·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形式 | 第66-71页 |
·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防范的要点 | 第71-77页 |
·针对主体企业的风险防范要点 | 第71页 |
·针对物权控制的风险防范要点(以对普通货权质押控制为例) | 第71-74页 |
·针对债权控制的风险防范要点(对应收账款质押控制为例) | 第74-77页 |
4 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综合评判 | 第77-107页 |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7-86页 |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79页 |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9-86页 |
·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86-101页 |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6-94页 |
·建立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94-101页 |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测算的案例分析 | 第101-107页 |
5 来自外部的供应链融资主观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107-121页 |
·供应链融资中逆向选择时主观信用风险的问题及解决 | 第107-114页 |
·基本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108-110页 |
·标准还贷合约 | 第110-111页 |
·改进的还贷合约 | 第111-114页 |
·供应链融资中道德风险时主观信用风险的问题及解决 | 第114-121页 |
·道德风险监管模型(信息对称) | 第115-118页 |
·道德风险监管模型(不信息对称) | 第118-121页 |
6 来自内部的供应链融资主观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所有者和经营层的博弈分析 | 第121-135页 |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基本模型的构建 | 第121-124页 |
·基本假设和符号的约定 | 第122-123页 |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基本模型的构建 | 第123-124页 |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扩展模型(单期)的构建及分析 | 第124-128页 |
·建模及分析 | 第124-127页 |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127-128页 |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扩展模型(多期)的构建及分析 | 第128-131页 |
·建模及分析 | 第128-130页 |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130-131页 |
·加入其他可观察变量条件下模型的再讨论 | 第131-135页 |
·建模及分析 | 第131-134页 |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134-13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0-152页 |
附录1 | 第152-159页 |
附录2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