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14页 |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评述 | 第10-11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3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4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5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6 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 第二部分 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概述 | 第14-22页 |
| 1 综合素质教育概述 | 第15-16页 |
| ·素质的含义 | 第15页 |
| ·综合素质的含义 | 第15页 |
| ·素质教育的含义 | 第15-16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含义 | 第16页 |
| 2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评价 | 第16-19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 第16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 | 第16-17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 第17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 | 第17-19页 |
|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 第17-18页 |
|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第18页 |
|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第18-19页 |
| ·鼓励学生多读书,为创新凝聚力量 | 第19页 |
|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 | 第19页 |
| 3 国内外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比照 | 第19-22页 |
| ·培养重心不同 | 第20页 |
| ·培养方法不同 | 第20-21页 |
| ·培养机构不同 | 第21-22页 |
| 第三部分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34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2 对小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小学生综合素质问卷调查表见附录) | 第22-25页 |
| ·道德素质方面,主流是积极的,但易受不良思想的左右 | 第22-23页 |
| ·文化素质方面(从文化知识、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学业成绩四方面来考察) | 第23-24页 |
| ·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文化品味有一定的西化倾向 | 第23页 |
| ·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多数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少部分缺乏探索精神 | 第23页 |
| ·小学生单方面能力发展不错,但综合能力整体发展不平衡 | 第23页 |
| ·偏科现象突出,学业成绩的好坏与学生对学科教师的接受程度有关 | 第23-24页 |
| ·身体素质方面(从健康心理和健康状况来考察) | 第24页 |
| ·艺术素质方面,超七成学生参加过艺术培训 | 第24页 |
| ·劳动素质方面,大多数有较强的劳动观念,但家长引导不力 | 第24-25页 |
| ·个性发展水平方面,个性倾向性比较明显,个性特征日趋稳定 | 第25页 |
| 3 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情况 | 第25-26页 |
|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清楚 | 第25-26页 |
|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 第26页 |
| ·对素质教育没有信心 | 第26页 |
| 4 个别访谈 | 第26-30页 |
| ·访谈时间:2012 年 1 月 | 第27-28页 |
| ·访谈时间:2012 年 1 月 | 第28-29页 |
| ·访谈时间:2012 年 1 月 | 第29-30页 |
| 5 目前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 ·教育政策与具体要求自相矛盾 | 第31页 |
| ·素质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不配套 | 第31页 |
|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 6 目前我国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之成因 | 第32-34页 |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32页 |
| ·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 | 第32页 |
| ·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 ·教育设施不达标 | 第33页 |
|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 第四部分 改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 | 第34-44页 |
| 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 第34-35页 |
|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 第35页 |
| 3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35-41页 |
| ·构建科学的小学生素质评价机制 | 第35-37页 |
| ·构建科学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 | 第37-41页 |
| 4 提倡环境育人,创设温馨的育人环境 | 第41-44页 |
| ·加强人文意识 | 第41-42页 |
| ·加强精品意识 | 第42页 |
| ·加强科学意识 | 第42页 |
| ·提高环保意识 | 第42-44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参考书目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