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人测试的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6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模型研究 | 第16-19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 ·车内人体热感觉与热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20页 |
|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0-23页 |
| ·车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性特点研究 | 第21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模型研究 | 第21-22页 |
| ·车内人体整体与局部热舒适性研究 | 第22页 |
| ·车内瞬态与稳态条件下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 第22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24-38页 |
| ·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质交互模型 | 第24-31页 |
| ·人体与车内环境热质交换计算 | 第24-29页 |
| ·衣服和空气的蒸发阻力和热阻计算 | 第29-31页 |
| ·人体自我生理热调节模型 | 第31-32页 |
| ·人体自我生理热调节系统原理 | 第31-32页 |
| ·人体生理因素 | 第32页 |
| ·人体模型分段 | 第32页 |
|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模型 | 第32-36页 |
| ·等效温度EHT评价指标 | 第33-35页 |
| ·PMV-PPD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 | 第38-49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实验内容 | 第39-44页 |
| ·车内热环境测试 | 第39-40页 |
| ·车内热负荷测试 | 第40-42页 |
| ·人体皮肤温度测定 | 第42页 |
| ·主观热感觉问卷调查 | 第42-44页 |
| ·测试系统介绍 | 第44-47页 |
| ·温度测试系统 | 第44-45页 |
| ·车内空气流速测试 | 第45页 |
| ·湿度和照度记录 | 第45-46页 |
| ·平均辐射温度测量 | 第46-47页 |
| ·车体热流密度测试 | 第47页 |
| ·红外热成像仪 | 第47页 |
| ·测试工况介绍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车内热环境特点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62页 |
| ·车内热环境不均匀性影响分析 | 第49-57页 |
| ·车内制冷工况 | 第49-54页 |
| ·车内制热工况 | 第54-57页 |
| ·车速对车内热环境的影响 | 第57-59页 |
| ·车速对车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车速对车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太阳辐射对车内座椅温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车内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76页 |
| ·车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分析 | 第62-71页 |
| ·车内人体整体热舒适性分析 | 第62-65页 |
| ·车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分析 | 第65-69页 |
| ·车内人体局部与整体热舒适性关系分析 | 第69-71页 |
| ·人体热损失及热平衡对热舒适性影响分析 | 第71-74页 |
| ·车内人体热损失对热舒适性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 ·人体热平衡对热舒适性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车内人体热舒适评价模型预测及实验验证 | 第76-83页 |
| ·EHT评价及验证分析 | 第76-79页 |
| ·EHT温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 ·EHT评价及验证 | 第77-79页 |
| ·PMV-PPD评价及验证分析 | 第79-82页 |
| ·PMV-PPD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PMV与EHT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