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3页
 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8-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本文的研究思路第9-13页
第一章 经典建构与翻译文学经典第13-16页
 第一节 “经典建构”与《在路上》在美国的经典化历程第13-14页
 第二节 “翻译文学经典”与《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第14-16页
第二章 六十年代《在路上》的翻译——批判阶段第16-21页
 第一节 “黄皮书”的诞生背景第16-17页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对译本的影响第17-18页
 第三节 60年代译本对原作的“定型”第18-19页
 第四节 60年代译本的接受与影响第19-21页
第三章 八九十年代《在路上》的译介——解冻阶段第21-25页
 第一节 时代背景的变化第21-22页
 第二节 80年代期刊文选中对原作的介绍第22页
 第三节 90年代节译本对原作的“变形”第22-25页
第四章 世纪之交文楚安译本的出版——非经典向经典过渡阶段第25-35页
 第一节 译本的出版背景与译者的翻译动机第25-26页
 第二节 文楚安译本对原作的“正名”第26-33页
  一、 副文本的创作第26-27页
  二、 目标语导向的归化策略的选择第27-29页
  三、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第29-33页
 第三节 文楚安译本的接受与影响第33-35页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王永年译本的问世一经典确立阶段第35-46页
 第一节 译本的出版背景与出版社的选材初衷第35-36页
 第二节 译者对原作的态度和翻译目的第36-38页
 第三节 王永年译本对原作的忠实再现第38-43页
  一、 源语导向的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第38页
  二、 对特定意象的保留第38-43页
 第四节 王永年译本的接受与影响第43-46页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吉姆逊《二马》英译本的描述性研究
下一篇:论《荆棘鸟》中的圣经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