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的师范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一) 教师 | 第9-10页 |
(二) 师范教育 | 第10-11页 |
(三) 教师教育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相关研究的概况 | 第13页 |
(二)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三) 关于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评价及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 对国内外研究概况的评论 | 第15页 |
四、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6-25页 |
一、第斯多惠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一) 政治、经济环境 | 第16页 |
(二) 当时德国的师范教育状况 | 第16-18页 |
二、第斯多惠的求学及从教经历 | 第18-20页 |
(一) 成长背景以及中小学求学经历 | 第18-19页 |
(二) 大学求学经历 | 第19-20页 |
(三) 从事教师的初期 | 第20页 |
三、第斯多惠师范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 | 第20-25页 |
(一) “师范教育”基地的改革 | 第21-22页 |
(二) 教育杂志的编写以及柏林师范学校的实践 | 第22-23页 |
(三) 退休之后的贡献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 | 第25-31页 |
一、教育观 | 第25-26页 |
二、教学论 | 第26-31页 |
(一) 培养与发展学生智力 | 第26-27页 |
(二) 教学原则 | 第27-29页 |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第斯多惠的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31-40页 |
一、教师观 | 第31-37页 |
(一) 教师的使命 | 第31-32页 |
(二) 教师的素养要求 | 第32-35页 |
(三) 自我教育 | 第35页 |
(四) 教学吸引力 | 第35-36页 |
(五) 精神与意志 | 第36页 |
(六) 表达能力 | 第36-37页 |
(七) 终身教育 | 第37页 |
二、培养目标——全人教育 | 第37-40页 |
(一) “全人”的内涵 | 第37-38页 |
(二) “全人”的培养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 第40-45页 |
一、第斯多惠在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 | 第40-41页 |
二、对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41-42页 |
三、第斯多惠师范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