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 问题与背景 | 第8-12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三、 文献概述 | 第14-20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32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一) 外来工子弟学校 | 第20页 |
(二) 学校社会工作 | 第20-21页 |
(三) 学校社会工作者 | 第21页 |
(四)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 第21-23页 |
二、 研究案例概况 | 第23-2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二) 质性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7-32页 |
(一) 社会系统理论 | 第28-29页 |
(二) “三生”教育理论 | 第29页 |
(三)其他理论依据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 | 第32-52页 |
一、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面临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 人际沟通水平低,亲子关系紧张 | 第32-33页 |
(二) 社会适应性差,学习技巧有待提升 | 第33页 |
(三) 居住环境恶劣,被隔离严重 | 第33页 |
(四) 社会排斥严重,期待社会认同 | 第33-34页 |
(五) 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流动困难 | 第34-35页 |
二、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重要性 | 第35-38页 |
(一) 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和视角上的独特性 | 第35-37页 |
(二) 打工子弟学校接受社会工作支持的特殊性 | 第37-38页 |
三、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现有模式 | 第38-49页 |
(一) “驻校社工”制度 | 第38-43页 |
(二) 机构项目介入学校的形式 | 第43-46页 |
(三) 机构的专一项目介入学校的形式 | 第46-49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 第52-61页 |
一、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需求评估 | 第52-54页 |
二、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 | 第54-57页 |
(一)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的定义 | 第54-56页 |
(二)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56-57页 |
三、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打工子弟学校的运用 | 第57-60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模式运行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一、 模式运行的启示 | 第61-62页 |
(一) 模式运行的总结 | 第61页 |
(二) 重视本土化模式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61页 |
(三) 地域的差异带动不同资源的动用 | 第61-62页 |
二、 模式运行的政策性建议 | 第62-65页 |
(一) 制定打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标准,维护合法学校地位 | 第62页 |
(二) 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 第62-63页 |
(三) 提高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地位,提升教师素质 | 第63页 |
(四) 强化政府责任,加快建立教育券制度和信息登记系统 | 第63页 |
(五) 完善就学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助 | 第63页 |
(六) 增强学校社工认可度,鼓励建立相关社会组织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