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工作在外来工子弟学校推广的模式探索--以北京新公民学校和深圳打工子弟学校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一、 问题与背景第8-12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2-14页
 三、 文献概述第14-20页
  (一) 国外研究第14-16页
  (二) 国内研究第16-20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0-32页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23页
  (一) 外来工子弟学校第20页
  (二) 学校社会工作第20-21页
  (三) 学校社会工作者第21页
  (四)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第21-23页
 二、 研究案例概况第23-25页
 三、 研究方法第25-27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6页
  (二) 质性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7-32页
  (一) 社会系统理论第28-29页
  (二) “三生”教育理论第29页
  (三)其他理论依据第29-32页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第32-52页
 一、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面临的问题第32-35页
  (一) 人际沟通水平低,亲子关系紧张第32-33页
  (二) 社会适应性差,学习技巧有待提升第33页
  (三) 居住环境恶劣,被隔离严重第33页
  (四) 社会排斥严重,期待社会认同第33-34页
  (五) 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流动困难第34-35页
 二、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重要性第35-38页
  (一) 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和视角上的独特性第35-37页
  (二) 打工子弟学校接受社会工作支持的特殊性第37-38页
 三、 社会工作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现有模式第38-49页
  (一) “驻校社工”制度第38-43页
  (二) 机构项目介入学校的形式第43-46页
  (三) 机构的专一项目介入学校的形式第46-49页
 四、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四章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第52-61页
 一、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需求评估第52-54页
 二、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第54-57页
  (一)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的定义第54-56页
  (二)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的基本内涵第56-57页
 三、 社会综合互动模式在打工子弟学校的运用第57-60页
 四、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模式运行的启示与政策建议第61-65页
 一、 模式运行的启示第61-62页
  (一) 模式运行的总结第61页
  (二) 重视本土化模式发展的影响因素第61页
  (三) 地域的差异带动不同资源的动用第61-62页
 二、 模式运行的政策性建议第62-65页
  (一) 制定打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标准,维护合法学校地位第62页
  (二) 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第62-63页
  (三) 提高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地位,提升教师素质第63页
  (四) 强化政府责任,加快建立教育券制度和信息登记系统第63页
  (五) 完善就学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助第63页
  (六) 增强学校社工认可度,鼓励建立相关社会组织第63-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外长期照护保险计划比较分析--以日本、德国为例
下一篇:双重制度逻辑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