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空白”的模糊与明晰化: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空白与未定 | 第11-22页 |
| ·理论溯源 | 第11-12页 |
| ·中西文论中的空白与未定观比较 | 第12-14页 |
| ·空白本体地位的确立 | 第14-15页 |
| ·文本空白的缘由 | 第15-17页 |
| ·积极的空白 | 第15-16页 |
| ·消极的空白 | 第16-17页 |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空白 | 第17-22页 |
| ·美学特征 | 第17页 |
| ·空白种类与层次 | 第17-22页 |
| ·种类 | 第18-20页 |
| ·语义空白 | 第18页 |
| ·句法空白 | 第18-19页 |
| ·结构空白 | 第19页 |
| ·意象意境空白 | 第19-20页 |
| ·主旨空白 | 第20页 |
| ·层次 | 第20-22页 |
| 第2章 文本"空白"的处理 | 第22-43页 |
| ·明晰空白与未定,实现交流目的 | 第22-37页 |
| ·语言异质导致"空白"的明晰化 | 第22-30页 |
| ·中英语言差异对其诗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常见的几类明晰化 | 第23-29页 |
| ·句子成分缺失 | 第23-26页 |
| ·数 | 第26-27页 |
| ·词类兼性 | 第27-28页 |
| ·时空观 | 第28-29页 |
| ·主要翻译方法 | 第29-30页 |
| ·清除读者审美接受的障碍 | 第30-37页 |
| ·文本空白、读者的审美接受与翻译 | 第30-33页 |
| ·翻译方法 | 第33-37页 |
| ·化隐为显 | 第33-36页 |
| ·省略空白 | 第36-37页 |
| ·减少创造成分,保留空白与未定 | 第37-43页 |
| ·保持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 第37-40页 |
| ·主要翻译方法 | 第40-43页 |
| ·直译空白 | 第40-41页 |
| ·以模糊对模糊 | 第41-43页 |
| 第3章 翻译:建构最大的意味世界——空白 | 第43-48页 |
|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与消解 | 第43-46页 |
| ·译者身份的二重性 | 第43-44页 |
| ·空白与译者的主体性 | 第44-46页 |
| ·味之无极——空白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