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规律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5页 |
| ·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 第11-13页 |
| ·部分国家和地区交通安全状况的对比分析 | 第13-15页 |
|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必要性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研究状况总结 | 第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交通事故规律分析 | 第19-26页 |
| ·总述 | 第19页 |
| ·交通事故时间分别规律 | 第19-21页 |
| ·星期和月分布规律 | 第19-20页 |
| ·24小时分布规律 | 第20-21页 |
|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 第21-23页 |
| ·交通事故在各种类型路段路口上的分布 | 第21-22页 |
| ·交通事故在各种类型道路上的分布 | 第22-23页 |
| ·事故形态规律 | 第23-24页 |
| ·死亡人员年龄分布规律 | 第24页 |
| ·死亡人员类型分布规律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6页 |
| ·总述 | 第26页 |
| ·人的因素 | 第26-31页 |
|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 第28-30页 |
| ·非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 第30页 |
| ·行人乘车人因素 | 第30-31页 |
| ·车辆因素 | 第31页 |
| ·道路因素 | 第31-34页 |
| ·道路类型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1-32页 |
| ·道路线形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2-34页 |
| ·路面状况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4页 |
| ·交通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 ·交通控制方式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气候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 第36-43页 |
| ·总述 | 第36页 |
| ·交通事故预测的意义 | 第36页 |
| ·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 ·灰色模型GM(1,1)简介 | 第37-40页 |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残差GM(1,1)模型 | 第38-39页 |
|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39-40页 |
| ·交通事故预测 | 第40-42页 |
| ·交通事故预测方法 | 第40-41页 |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 第43-59页 |
| ·总述 | 第43页 |
| ·预防交通事故的原则 | 第43-47页 |
| ·交通事故可预防原则 | 第43-44页 |
| ·防患于未然原则 | 第44-45页 |
| ·根除交通事故可能原因的原则 | 第45-46页 |
| ·综合治理的原则 | 第46-47页 |
| ·交通事故预防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 ·预防体系失控 | 第47页 |
| ·预防源头失准 | 第47页 |
| ·预防管理空白 | 第47-48页 |
| ·预防时间滞后 | 第48页 |
| ·预防措施落后 | 第48页 |
| ·建立交通事故三级预防机制 | 第48-59页 |
| ·一级预防—消除源头事故因素 | 第48-54页 |
| ·二级预防—防止事故成形 | 第54-57页 |
| ·三级预防—防止事故的转化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