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高新区域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章 高新区域发展研究导论第1-28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1-15页
  一、选题的意义第11-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5页
 第二节 论文结构体系和主要内容第15-16页
  一、逻辑思路和内容结构第15-16页
  二、论文框架第16页
 第三节 论文主要结论和观点第16-20页
  一、主要创新第16-18页
  二、研究难点第18-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结论和建议第20页
 第四节 若干概念的界定和说明第20-28页
  一、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第20-23页
  二、高新技术企业第23-24页
  三、高新区域第24页
  四、产业链第24-25页
  五、产业集群第25-26页
  六、主导产业第26页
  七、投资环境第26-28页
第二章 研究高新区域的相关理论评述第28-55页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第28-29页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高新区域的论述第29-31页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的相关理论第31-55页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31-35页
  二、市场失灵理论和重商主义的干预理论第35-37页
  三、与创新有关的理论第37-43页
  四、产业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产业集群理论第43-49页
  五、交易费用和全球化理论第49-51页
  六、与高新区域相关的城市和房地产理论第51-55页
第三章 高新区域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第55-94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新区域第55-80页
  一、北美高新区域第55-67页
  二、日本高新区域第67-71页
  三、澳大利亚的高新区域第71-73页
  四、欧洲的高新区域第73-80页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高新区域第80-85页
  一、以色列的高新区域第80-81页
  二、新加坡的高新区域第81页
  三、韩国的高新区域第81-83页
  四、台湾的高新区域第83-85页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新区域第85-87页
  一、印度的高新区域第85-86页
  二、巴西的高新区域第86-87页
  三、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高新区域第87页
 第四节 中国的高新区域第87-89页
 第五节 世界高新区域的各种类型第89-94页
  一、松散联合型第89-90页
  二、创建新区型第90页
  三、旧区拓展型第90页
  四、“孵化器”类型第90-94页
第四章 高新区域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制度创新理论的角度第94-101页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高新区治理模式第94-95页
 第二节 国内外高新区域的典型管理模式第95-99页
  一、国外的模式第95-96页
  二、国内模式第96-99页
 第三节 对现有高新区域管理体制的思考第99-101页
第五章 高新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比较第101-130页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第101-112页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形成条件及发展阶段第101-104页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分析第104-106页
  三、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第106-108页
  四、产业集群与纵向一体化第108-110页
  五、产业集群与创新第110-112页
 第二节 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域发展的作用第112-115页
 第三节 高新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比较第115-124页
  一、美国硅谷的产业集群第115-117页
  二、日本高新区域的产业集群第117-122页
  三、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点第122-124页
 第四节 产业集群理论对我国高新区域发展的启示第124-130页
第六章 高新区域发展环境的国际比较——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第130-143页
 第一节 交易费用及决定因素第130-131页
 第二节 高新区域投融资环境的国际比较第131-136页
  一、政治环境和政策稳定性的国际比较第131-132页
  二、法制和法律环境的国际比较第132-133页
  三、人力资源素质和费用的国际比较第133页
  四、金融体制和财税政策的国际比较第133-134页
  五、中国高新区域内的投资环境第134-136页
 第三节 高新区域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第136-143页
  一、美国风险投资第137-140页
  二、美欧风险投资模式比较第140页
  三、美日风险投资的比较第140-143页
结束语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0页
后记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下一篇:“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