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导论 | 第1-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23页 |
(一) 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创新的躁动 | 第14-16页 |
(二) 东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创新的模式及启示 | 第16-22页 |
(三)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三、相关研究状况 | 第25-26页 |
四、论文框架及创新 | 第26-30页 |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家 | 第30-62页 |
一、国际政治的起点和归宿——人的生存与发展 | 第31-36页 |
二、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家 | 第36-45页 |
(一) 关于国家的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36-41页 |
(二) 国家的本质——组织 | 第41-43页 |
(三) 人类社会的碎片化——国家的起源 | 第43-45页 |
三、国家的要素组成 | 第45-49页 |
四、国家的生长过程 | 第49-54页 |
五、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 第54-57页 |
六、国家利益 | 第57-58页 |
七、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 | 第58-62页 |
第二章 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 第62-82页 |
一、环境及其类型 | 第62-69页 |
(一) 环境的内涵及其类型 | 第62-65页 |
(二) 国际环境 | 第65-67页 |
(三) 国内环境 | 第67-69页 |
二、环境要素及其类型 | 第69-73页 |
(一) 环境要素 | 第69页 |
(二) 国家环境要素的种类 | 第69-70页 |
(三) 限制要素 | 第70-72页 |
(四) 环境要素作用方式 | 第72-73页 |
三、主要国际环境要素及其作用 | 第73-78页 |
(一) 时代及其作用 | 第73-74页 |
(二) 地缘及其作用 | 第74-75页 |
(三) 世界经济及其作用 | 第75-76页 |
(四) 资源及其作用 | 第76-77页 |
(五) 国际政治及其作用 | 第77页 |
(六)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 第77-78页 |
四、环境要素的作用特点 | 第78-80页 |
(一) 环境要素作用的综合性 | 第78-79页 |
(二) 环境要素作用的主导性 | 第79页 |
(三) 环境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可调剂性 | 第79页 |
(四) 环境要素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 第79-80页 |
(五) 环境要素作用的阶段性 | 第80页 |
五、国家对环境的反作用 | 第80-82页 |
第三章 国家国际行为 | 第82-100页 |
一、国家国际行为的类型 | 第82-84页 |
二、国家国际行为的形成机制 | 第84-93页 |
(一) 国家国际行为的基础 | 第84-86页 |
(二) 国家的需要 | 第86-88页 |
(三) 国家国际行为动机 | 第88-89页 |
(四) 国家国际行为的形成过程 | 第89-93页 |
三、国家的态度 | 第93-94页 |
四、影响国家国际行为的主要因素 | 第94-98页 |
五、国家国际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综合国力与国际行为 | 第100-115页 |
一、综合国力:从假设到结论 | 第100-102页 |
二、综合国力要素构成及其结构 | 第102-106页 |
三、综合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6-108页 |
四、影响综合国力发展的因素 | 第108-111页 |
(一) 子系统发展层面上的影响因素 | 第109-110页 |
(二) 子系统协同层面上的影响因素 | 第110-111页 |
五、综合国力的作用 | 第111-113页 |
六、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行为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国际道义与国际行为 | 第115-133页 |
一、国际道义:人类的另一个保护神 | 第115-116页 |
二、道义研究的源头:人际道义 | 第116-118页 |
(一) 西方人际道义研究的源头 | 第116-117页 |
(二) 人际道义研究的发展 | 第117-118页 |
三、人际道义在国际政治上的折射:国际道义 | 第118-121页 |
四、国际道义的内容 | 第121-122页 |
五、国际道义的作用机制及其表现 | 第122-124页 |
六、国际道义的发展趋势 | 第124-128页 |
七、国际道义、综合国力与国家行为 | 第128-130页 |
八、国际道义对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启示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国家间关系的根源 | 第133-150页 |
一、国家关系的系统论视野 | 第133-134页 |
二、国家间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34-141页 |
(一) 国家间关系形成的起点 | 第134-135页 |
(二) 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135-139页 |
(三) 国家间关系的类型:原生型和次生型 | 第139-141页 |
三、国家间关系的根源 | 第141-143页 |
四、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因素 | 第143-150页 |
(一) 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直接因素 | 第143-147页 |
(二) 影响国家关系的间接因素 | 第147-150页 |
第七章 国家间相互作用 | 第150-169页 |
一、国家间相互作用方式 | 第150-152页 |
二、两个国家间关系的表现类型 | 第152-159页 |
(一) 国家间关系谱系 | 第152页 |
(二) 正相互作用关系 | 第152-153页 |
(三) 负相互作用关系 | 第153-155页 |
(四) 国家适应对策选择 | 第155-159页 |
三、两个国家间相互作用——双方博弈 | 第159-164页 |
(一) 两个国家间相互作用的前提 | 第159-161页 |
(二) 两个国家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 第161-163页 |
(三) 三个国家间相互作用——三方博弈 | 第163-164页 |
四、国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第164-169页 |
第八章 国际体系及其功能 | 第169-188页 |
一、国际体系及其特点 | 第169-174页 |
(一) 国际体系的定义 | 第169-170页 |
(二) 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化 | 第170-173页 |
(三) 国际体系的特点 | 第173-174页 |
二、国际体系的组成 | 第174-177页 |
三、国际体系的功能结构 | 第177-185页 |
(一) 国际体系的科技链 | 第177-179页 |
(二) 国际体系的产业转移链 | 第179-181页 |
(三) 国际体系的商品链 | 第181-182页 |
(四) 国际体系的价值链 | 第182-184页 |
(五) 国际体系的能量链 | 第184-185页 |
四、国际体系的功能 | 第185-188页 |
(一) 信息传递 | 第185页 |
(二) 科技流动 | 第185-186页 |
(三) 产业流动 | 第186页 |
(四) 商品流动 | 第186页 |
(五) 价值流动 | 第186-188页 |
第九章 国际体系的空间结构 | 第188-207页 |
一、国际政治力量分化 | 第188-192页 |
(一) 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的前提 | 第188-189页 |
(二) 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的过程 | 第189-192页 |
(三) 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的结果 | 第192页 |
二、国际格局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195页 |
(一) 国际格局的内涵 | 第192-194页 |
(二) 国际格局的特征 | 第194-195页 |
三、国际格局谱系 | 第195-197页 |
(一) 国际体系模式的谱系 | 第195-196页 |
(二) 国际格局的谱系 | 第196-197页 |
四、国际格局的主要类型 | 第197-207页 |
(一) 均势格局 | 第197-202页 |
(二) 金字塔型霸权结构 | 第202-207页 |
第十章 国际体系演化的规律和动力 | 第207-224页 |
一、国际体系演化过程 | 第207-208页 |
二、国际体系演化的周期律 | 第208-213页 |
(一) 康氏周期——长波经济周期 | 第208-210页 |
(二) 莫氏周期——霸权更替周期 | 第210-212页 |
(三) 戈氏周期——世界战争周期 | 第212-213页 |
三、国际体系演化的动力 | 第213-224页 |
(一) 根本动力——生产力 | 第214-217页 |
(二) 直接动力——国际体系内部矛盾 | 第217-220页 |
(三) 间接动力 | 第220-222页 |
(四) 国际体系的环境动力 | 第222-224页 |
第十一章 国际体系的演化方向 | 第224-245页 |
一、国际体系演化的根本原则:人类的生存发展 | 第224-228页 |
(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则 | 第224-225页 |
(二)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国际体系发展的根本原则 | 第225-228页 |
二、国际体系演化的方式 | 第228-232页 |
(一) 自发调控方式 | 第228-229页 |
(二) 人为调控方式 | 第229-232页 |
三、国际体系演化的前景:一体化和多样化 | 第232-241页 |
(一) 一体化的内涵及其前提条件 | 第233-235页 |
(二) 一体化的模式 | 第235-239页 |
(三) 多样化的内涵 | 第239-241页 |
四、国际治理 | 第241-245页 |
(一) 国际治理的内涵 | 第241-242页 |
(二) 国际治理的原则 | 第242-243页 |
(三) 国际治理的结构 | 第243-244页 |
(四) 国际治理的未来 | 第244-245页 |
结束语 | 第245-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5页 |
后记 | 第25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