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一、绪论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 我国的教育应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 | 第8-9页 |
2. 我国需要英才教育吗 | 第9-10页 |
3. 英国公学的精英人才培养是全世界成功范例之一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公学 | 第14-15页 |
2. 精英人才 | 第15-16页 |
二、英国公学的历史发展沿革 | 第16-26页 |
(一) 公学的早期发展时期(14 世纪——17 世纪初) | 第16-18页 |
1. 第一所公学的诞生 | 第16-17页 |
2. 九大公学的相继创立 | 第17-18页 |
(二) 公学在改革中稳步发展(17 世纪——19 世纪末) | 第18-22页 |
1. 改革的背景 | 第18-19页 |
2. 阿诺德的拉格比公学改革(1828 年——1842 年) | 第19-20页 |
3. 《克拉伦敦报告》和《公学法》的颁布 | 第20-22页 |
(三) 公学的完善与改革 | 第22-25页 |
1. 公学在各方面的完善 | 第22-23页 |
2. 危机中的公学 | 第23-24页 |
3. 公学革命 | 第24-25页 |
(四) 当代公学 | 第25-26页 |
三、英国公学精英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 第26-42页 |
(一) 公学精神 | 第26-29页 |
1. 宗教信仰的影响 | 第26页 |
2. 绅士风度是公学精神的一种外化 | 第26-27页 |
3. 自由与理性精神的渗透 | 第27-28页 |
4.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 第28-29页 |
(二) 公学的课程设置 | 第29-33页 |
1. 基础阶段课程设置 | 第29-30页 |
2. 第六学级的课程设置 | 第30-31页 |
3. 课表之外的必修课——课外活动 | 第31-33页 |
(三) 公学的教学 | 第33-38页 |
1. 雄厚的师资力量 | 第34-35页 |
2. 优越的教学条件 | 第35页 |
3. 严格的考试制度 | 第35-37页 |
4. 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激励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公学的学校管理 | 第38-42页 |
1. 学校管理机构 | 第38-39页 |
2. 宿舍管理制度 | 第39-41页 |
3. 学生自治 | 第41-42页 |
四、英国公学精英人才培养的特点 | 第42-50页 |
(一) 以培养完满人格为核心 | 第42-44页 |
1. 通过古典人文课程和宗教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礼仪培养 | 第42-43页 |
2. 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 第43页 |
3. 通过文艺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 第43-44页 |
(二) 以学术教育为重点 | 第44-45页 |
(三)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 第45-47页 |
1. 尊重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 | 第45页 |
2. 无处不在的隐性教育 | 第45-46页 |
3. 强调挫折教育 | 第46-47页 |
4. 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就动机 | 第47页 |
(四) 公平严格的评估制度 | 第47-50页 |
1. 严格的考试制度 | 第48页 |
2. 奖学金评定制度 | 第48-50页 |
五、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62页 |
(一) 对我国人才培养的相关启示 | 第50-57页 |
1. 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完满人格的学生 | 第50-52页 |
2. 强调教育方式多样化,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 第52-55页 |
3. 加强家校合作,提倡挫折教育 | 第55-57页 |
(二) 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57-62页 |
1. 发挥民办学校自主性优势,发掘自身潜质走特色发展之路 | 第58-59页 |
2. 民办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3. 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理念更新等方面加强民办教育管理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