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论题的由来与价值 | 第10-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对以往研究的回顾 | 第12-16页 |
(一) 文献检索情况 | 第12-13页 |
(二) 主要观点归纳 | 第13-14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探索 | 第16-21页 |
一、家访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家访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 家访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 | 第17页 |
(二) 家访能够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 | 第17页 |
(三)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思想和情感的桥梁 | 第17-18页 |
(四) 上门家访是教师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 | 第18页 |
(五) 家访能够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 第18页 |
三、家访的管理 | 第18-21页 |
(一) 关于家访的时机选择 | 第18-19页 |
(二) 关于家访的过程 | 第19-20页 |
(三) 家访的有关注意事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现状调查 | 第21-34页 |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21-22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21页 |
(二) 调查方法和工具 | 第21页 |
(三) 调查步骤 | 第21-22页 |
二、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 第22-25页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对家访的态度 | 第25-27页 |
(二) 家访的实施状况 | 第27-28页 |
(三) 家校联系方法的选择 | 第28-31页 |
(四) 开展家访工作的困难 | 第31-34页 |
第四章 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4-54页 |
一、问题揭示 | 第34-38页 |
(一) 家访主体缺位 | 第34-35页 |
(二) 家访活动随意 | 第35-36页 |
(三) 家访效果不佳 | 第36-38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38-54页 |
(一) 学校因素 | 第38-42页 |
(二) 教师因素 | 第42-46页 |
(三) 家长因素 | 第46-52页 |
(四) 学生因素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对策思考 | 第54-62页 |
一、清除观念障碍 | 第54-55页 |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第55-59页 |
(一) 最低工作量制度 | 第55-57页 |
(二) 家访费用报销制度 | 第57页 |
(三) 家访记录卡制度 | 第57-58页 |
(四) 家访工作考核制度 | 第58-59页 |
(五) 交流与培训制度 | 第59页 |
三、构建家校合作氛围 | 第59-62页 |
附录1: 关于家访工作的调查问卷(教师用) | 第62-66页 |
附录2: 关于家访工作的调查问卷(家长用) | 第66-69页 |
附录3: 关于家访工作的调查问卷(学生用) | 第69-71页 |
附录4: 关于家访工作的访谈提纲(校领导用) | 第71页 |
附录5: 关于家访工作的访谈提纲(教师用) | 第71页 |
附录6: 关于家访工作的访谈提纲(家长用)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