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研究综述 | 第9-17页 |
·感戴研究的心理学背景 | 第9-11页 |
·消极心理学的瓶颈 | 第9-10页 |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 第10-11页 |
·感戴的定义 | 第11-13页 |
·感戴的层面理论 | 第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感戴言语行为研究 | 第14页 |
·感戴与人格 | 第14-15页 |
·感戴与幸福感 | 第15页 |
·感戴与心理健康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构想 | 第17-19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假设 | 第17-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工具 | 第19-22页 |
·感戴的测量 | 第19-20页 |
·人格变量的测量 | 第20-21页 |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21-22页 |
·研究过程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4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23-45页 |
·感戴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23-27页 |
·修订后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27页 |
·修订后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27-28页 |
·感戴的一般现状研究 | 第28-32页 |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性别差异 | 第28页 |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年龄差异 | 第28-29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感戴特质差异 | 第29页 |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生源地差异 | 第29-30页 |
·大学生感戴特质的年级差异 | 第30页 |
·不同专业大学生感戴差异 | 第30页 |
·父亲各职业类别的大学生感戴差异 | 第30-31页 |
·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感戴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32-35页 |
·感戴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父母教养方式对感戴的预测作用 | 第33-35页 |
·感戴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 第35-37页 |
·大五人格量表信度分析 | 第35页 |
·感戴与大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感戴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关系研究 | 第37-45页 |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 | 第38-45页 |
5 分析和讨论 | 第45-52页 |
·关于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结构 | 第45页 |
·关于大学生感戴特质的现状特点 | 第45-48页 |
·性别方面的差异 | 第45-46页 |
·年级方面的差异 | 第46页 |
·年龄方面的差异 | 第46-47页 |
·专业方面的差异 | 第47页 |
·在父亲的职业类别方面的差异 | 第47-48页 |
·关于交互作用 | 第48页 |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感戴的关系 | 第48-49页 |
·关于大五人格与感戴的关系研究 | 第49-50页 |
·关于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 | 第50-52页 |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 第50页 |
·感戴、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的路径关系 | 第50-52页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研究不足以与展望 | 第53页 |
·本研究对感戴教育的实践意义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