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桥梁抗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 ·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 第14-22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结构自由振动特性与其数值解法 | 第14-15页 |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5-20页 |
| ·静力法 | 第15-16页 |
| ·地震动反应谱法 | 第16-18页 |
|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18-20页 |
| ·大跨度桥梁稳定性分析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桥梁结构模型的建立和动力特性分析 | 第22-36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大跨度斜拉桥的空间模拟方法 | 第22-26页 |
| ·斜拉桥桥塔的模拟 | 第22页 |
| ·斜拉索的模拟 | 第22-23页 |
| ·斜拉桥主梁的模拟 | 第23页 |
| ·阻尼器的模拟 | 第23-24页 |
| ·桩基础的模拟 | 第24-26页 |
| ·工程概况及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 ·工程背景 | 第26-27页 |
|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 第27-28页 |
| ·铜陵长江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斜拉桥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36-56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及地震危险性评估 | 第36-37页 |
| ·结构抗震设防标准 | 第36页 |
|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36-37页 |
| ·反应谱组合方法 | 第37-38页 |
| ·计算原则及基本参数确定 | 第38-39页 |
| ·一致激励下地震动反应谱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 ·超越概率50年10%(E1)反应谱作用下结构响应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超越概率50年2%(E2)反应谱作用下结构响应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 ·主塔对两种超越概率反应谱的响应对比 | 第48-50页 |
| ·修正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对桥梁地震响应分析对比 | 第50-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时程分析 | 第56-73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基于ANSYS的动态时程分析法介绍 | 第56页 |
| ·结构阻尼的输入方式 | 第56-57页 |
|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 | 第57-59页 |
| ·一致激励下大桥地震时程分析 | 第59-65页 |
| ·纵桥向+竖向输入时程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 ·横桥向+竖向输入时程分析结果 | 第62-65页 |
| ·考虑行波效应的时程分析 | 第65-69页 |
| ·考虑阻尼器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6章 大跨度斜拉桥稳定性分析 | 第73-84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特征值屈曲稳定性分析理论概述 | 第73-74页 |
| ·结构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74-82页 |
| ·独塔状态的稳定性分析 | 第74-76页 |
| ·最大双悬臂状态稳定性分析 | 第76-79页 |
| ·最大单悬臂状态稳定性分析 | 第79-81页 |
| ·运营状态稳定性分析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