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熟语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汉语熟语的研究 | 第12-14页 |
| ·泰语熟语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汉泰熟语对比的研究 | 第15-19页 |
| ·汉泰熟语对比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 ·研究价值与创新 | 第20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应用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0-22页 |
| ·全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汉泰熟语概观 | 第24-37页 |
| ·熟语的性质 | 第24-30页 |
| ·泰语熟语的概念问题 | 第30-32页 |
| ·汉泰熟语分类标准的差异 | 第32-37页 |
| ·汉语熟语的分类 | 第32-34页 |
| ·泰语熟语的分类 | 第34-35页 |
| ·汉泰熟语分类的对应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汉泰熟语的来源 | 第37-55页 |
| ·来自民间口语 | 第38-41页 |
| ·来自古代书面语 | 第41-48页 |
| ·寓言故事 | 第41-42页 |
| ·神话、传说和小说 | 第42-45页 |
| ·历史故事 | 第45-46页 |
| ·历代诗词 | 第46-48页 |
| ·宗教典籍 | 第48页 |
| ·源于外国文化 | 第48-55页 |
| 第四章 汉泰熟语的语音特点 | 第55-70页 |
| ·音调 | 第55-57页 |
| ·押韵 | 第57-60页 |
| ·语音重复 | 第60-61页 |
| ·节奏 | 第61-67页 |
| ·汉泰文字与熟语读音的关系 | 第67-70页 |
| 第五章 汉泰熟语的语义特点 | 第70-80页 |
| ·熟语的语义特点 | 第70-72页 |
| ·组合性熟语 | 第70-71页 |
| ·综合性熟语 | 第71页 |
| ·融合性熟语 | 第71-72页 |
| ·熟语意义的分析方法 | 第72-77页 |
| ·限制意义 | 第74-75页 |
| ·潜在意义 | 第75-76页 |
| ·历史意义 | 第76-77页 |
| ·熟语意义的类聚 | 第77-80页 |
| ·同义熟语 | 第77-78页 |
| ·反义熟语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汉泰熟语的语法特点 | 第80-95页 |
| ·熟语内部的语法结构 | 第80-91页 |
| ·词组型熟语 | 第80-83页 |
| ·句子型熟语 | 第83-87页 |
| ·单句型熟语 | 第83-85页 |
| ·复句型熟语 | 第85-87页 |
| ·多句型熟语 | 第87页 |
| ·汉泰熟语内部结构的特点 | 第87-91页 |
| ·熟语的语法功能 | 第91-95页 |
| ·单独成句 | 第91-92页 |
| ·充当复句里分句 | 第92页 |
| ·充当句子成分 | 第92-95页 |
| 第七章 汉泰熟语的修辞特点 | 第95-110页 |
| ·熟语中的修辞格式 | 第95-102页 |
| ·语言描绘手段 | 第95-99页 |
| ·比喻手法 | 第95-98页 |
| ·夸张手法 | 第98页 |
| ·借代手法 | 第98-99页 |
| ·拟人手法 | 第99页 |
| ·语言表现手段 | 第99-102页 |
| ·对偶手法 | 第100页 |
| ·排比手法 | 第100-101页 |
| ·顶真手法 | 第101页 |
| ·回环手法 | 第101-102页 |
| ·熟语的修辞色彩 | 第102-110页 |
| ·联想色彩 | 第102-105页 |
| ·感情色彩 | 第105-108页 |
| ·贬义熟语 | 第105-106页 |
| ·褒义熟语 | 第106页 |
| ·中性熟语 | 第106-108页 |
| ·语体色彩 | 第108-110页 |
| 第八章 结语 | 第110-122页 |
| 参考书目 | 第122-127页 |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