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言散文及其教学价值 | 第9-23页 |
第一节 文言散文概述 | 第9-13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文言散文的审美特征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文言散文的教学价值 | 第13-17页 |
一、承传历史文化 | 第13-14页 |
二、陶冶性情情操 | 第14-15页 |
三、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 第15页 |
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文言散文教学研究述评 | 第17-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文言散文教学的历史回顾 | 第23-43页 |
第一节 文言散文教学要求的历史回顾 | 第23-28页 |
一、教学要求逐渐放低而后趋于相对稳定 | 第25-26页 |
二、教学要求日趋明确,表述日趋清晰 | 第26页 |
三、文言散文教学出现了两种“路径”——文言字词教学和文学鉴赏教学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文言散文教材的历史回顾 | 第28-33页 |
一、数量忽多忽少 | 第30-31页 |
二、编排模糊不一 | 第31-32页 |
三、选文标准不定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文言散文教学方法的历史回顾 | 第33-43页 |
一、传统文言散文教学方法 | 第33-36页 |
二、当代文言散文教学方法 | 第36-41页 |
三、现代文言散文教学方法的简单反思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散文教学 | 第43-61页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与新的文言散文教学要求 | 第43-49页 |
一、重视自主学习 | 第44页 |
二、提升诵读地位 | 第44-45页 |
三、培养审美情趣 | 第45-46页 |
四、拓展学习内容 | 第46-47页 |
五、完善评价机制 | 第47-48页 |
六、强调学会积累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文言散文教学现状及思考 | 第49-54页 |
一、考试影响 | 第49-51页 |
二、学生心态 | 第51-54页 |
第三节 文言散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尝试 | 第54-61页 |
一、比较法 | 第55页 |
二、读写互动法 | 第55-56页 |
三、辩论法 | 第56-58页 |
四、专题法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文言散文教学的革新 | 第61-72页 |
第一节 教学观念的革新 | 第61-64页 |
一、“言”“文”统一 | 第61-62页 |
二、构建新型师生观 | 第62-63页 |
三、继承传统和突破传统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活化” | 第64-66页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64页 |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第64-65页 |
三、重视诵读作用 | 第65页 |
四、“四文”统一融合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应用语境的创设 | 第66-72页 |
一、日常生活的融合 | 第66-68页 |
二、文言知识的实践 | 第68-69页 |
三、古典情怀的反观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6页 |
一、文言散文的分体教学 | 第72-73页 |
二、初高中文言散文教学的衔接 | 第73-74页 |
三、文言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 第74页 |
四、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 | 第74-75页 |
五、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