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文章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中小企业招聘及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 第22-35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22-23页 |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概述 | 第23-28页 |
·招聘的界定 | 第23-24页 |
·人才吸引的界定 | 第24-25页 |
·招聘的程序 | 第25-28页 |
·社会网络概述 | 第28-34页 |
·社会网络及相关概念 | 第29-30页 |
·异质性理论与同质性理论 | 第30-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及招聘现状分析 | 第35-45页 |
·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 | 第35-37页 |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 | 第36-37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及招聘环境状况分析 | 第37-40页 |
·政府在中小企业人才吸引及招聘的作用 | 第38-39页 |
·公共组织在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的作用 | 第39页 |
·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才吸引及招聘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及招聘的困境分析 | 第40-44页 |
·企业发展前景模糊 | 第41页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41-42页 |
·资金限制,无力进行人才投资 | 第42页 |
·管理不到位、没有规范化的面试甄选和人才培训系统 | 第42-43页 |
·中小企业的离职率高,缺乏有效的留人机制 | 第43页 |
·熟人推荐是企业获得企业员工最多的渠道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小企业人才吸引模式 | 第45-54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构建构想 | 第45-48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构建的理念与步骤 | 第45-47页 |
·社会网络模式的制约协调机制 | 第47-48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的运行 | 第48-52页 |
·社会网络模式的主体运行原则 | 第48-49页 |
·构建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的运行模块 | 第49-52页 |
·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总体构建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关系视角下申请池中申请人数量最大化 | 第54-66页 |
·企业招聘信息传递机制构建 | 第55-62页 |
·基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招聘信息传播机制 | 第56-60页 |
·企业外部作为信息传播机制的信息源 | 第60-62页 |
·招聘信息传播的保障措施 | 第62-65页 |
·建立员工推荐的奖励制度和严格的面试考核制度 | 第62-63页 |
·雇主品牌建设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工作匹配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66-74页 |
·工作匹配模型的构建 | 第67-69页 |
·工作匹配模型的分析 | 第69-73页 |
·失业率对F(d,s,u)、p(d,s,u)的影响 | 第69-70页 |
·个人点出度对F(d,s,u)和p(d,s,u) 的影响 | 第70-71页 |
·距离对F(d,s,u)和p(d,s,u)的影响 | 第71-72页 |
·d、s、u和v对f(d,s,u,v) 的影响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秦冶重工集团公司招聘案例研究 | 第74-83页 |
·秦冶重工集团公司案例背景资料 | 第74-77页 |
·秦冶重工集团公司的人才吸引社会网络模式分析 | 第77-79页 |
·基于技术的整合 | 第77页 |
·基于资金的整合 | 第77-78页 |
·基于社会知名度的整合 | 第78-79页 |
·秦冶重工集团的社会网络招聘申请池最大化分析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