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其强国职能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与强国之路 | 第10页 |
·美国通识教育强国的有益借鉴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1-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2-14页 |
·课题的基本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 第15-21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概念分析 | 第15-16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 | 第16-18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课程观 | 第18-19页 |
·科南特的通识教育课程观 | 第19页 |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观 | 第19-21页 |
第3章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形态 | 第21-25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原生态 | 第21-22页 |
·社会生态的特征 | 第21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次生态 | 第22-23页 |
·社会生态的特征 | 第22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超生态 | 第23-25页 |
·社会生态的特征 | 第23页 |
·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第4章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实形态 | 第25-36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课程的目标 | 第25-27页 |
·多元共生的世界公民理性 | 第25-26页 |
·丰富多彩的世界公民需要 | 第26页 |
·完整的世界公民能力 | 第26-27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 第27-30页 |
·育人目标类 | 第27-29页 |
·学科课程类 | 第29-30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30-32页 |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30-31页 |
·普林斯顿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31页 |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31-32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 | 第32-34页 |
·分类必修实施模式 | 第33页 |
·自由选修实施模式 | 第33-34页 |
·名著课程型实施模式 | 第34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 第34-36页 |
·预示趋势的整合性 | 第34-35页 |
·生态化生存的导向性 | 第35页 |
·合作竞争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 第35-36页 |
第5章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优教强国职能 | 第36-41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优教职能 | 第36-38页 |
·优化知能结构 | 第36页 |
·优化人格结构 | 第36-37页 |
·优化课程结构 | 第37页 |
·优化教育专业结构 | 第37-38页 |
·优化人才结构 | 第38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优教强教职能 | 第38-39页 |
·规模优化强教 | 第38页 |
·结构优化强教 | 第38-39页 |
·质量优化强教 | 第39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优教强教强国职能 | 第39-41页 |
·优教强教协同强国职能 | 第39-40页 |
·优教强教高效强国职能 | 第40页 |
·优教强教创新强国职能 | 第40页 |
·优教强教强人强国职能 | 第40-41页 |
第6章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启示与借鉴 | 第41-48页 |
·中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 第41-44页 |
·中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 第41-42页 |
·中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 | 第42-44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启示 | 第44-45页 |
·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警醒 | 第44-45页 |
·个人发展要求的觉醒 | 第45页 |
·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借鉴 | 第45-48页 |
·能动把握当代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必然 | 第45-46页 |
·适应全球社会生态化要求,更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 第46页 |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 第46页 |
·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