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1页 |
1.2 葛浩文翻译研究述评 | 第11-18页 |
1.2.1 论文数量统计 | 第12-13页 |
1.2.2 葛译研究的四大焦点 | 第13-18页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8-23页 |
1.3.1 “身份”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1.4.1 研究价值 | 第23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是”与“何以是”:葛浩文的“身份”演进 | 第25-43页 |
2.1 汉学家“身份”的养成 | 第25-30页 |
2.1.1 “汉学家” | 第25-26页 |
2.1.2 汉语启蒙:在台湾学习汉语 | 第26页 |
2.1.3 中国文学研究肇始:萧红研究 | 第26-27页 |
2.1.4 文学研究拓展期:鲁迅与东北作家群研究 | 第27-28页 |
2.1.5 中国文学研究成熟期:现当代作家研究 | 第28-30页 |
2.2 从批评家到翻译家 | 第30-34页 |
2.2.1 肇始期:为评而译 | 第30页 |
2.2.2 探索期:为“他”而译 | 第30-31页 |
2.2.3 发展期:因爱而译 | 第31-33页 |
2.2.4 鼎盛期:为“我”而译 | 第33-34页 |
2.3 “真身”之“化身” | 第34-39页 |
2.3.1 意义之“阐释者” | 第34-36页 |
2.3.2 风格之“化身” | 第36-37页 |
2.3.3 原作之“代言人” | 第37-38页 |
2.3.4 受操纵的“受害者” | 第38-39页 |
2.4 中西合璧的“全球公民” | 第39-43页 |
2.4.1 “化意”与“合璧”的言说者 | 第39-40页 |
2.4.2 从“他者”到“融合者”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所思”即“所是”:葛浩文的翻译思想 | 第43-63页 |
3.1 葛浩文的“忠实观”及其身份归因 | 第43-47页 |
3.1.1 葛浩文的“忠实观” | 第45-46页 |
3.1.2 葛浩文“忠实观”的身份阐释 | 第46-47页 |
3.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 第47-53页 |
3.2.1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 | 第48-51页 |
3.2.2 葛浩文的“可读性”思想的身份归因 | 第51-53页 |
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及其身份归因 | 第53-56页 |
3.3.1 “创造性” | 第53-54页 |
3.3.2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 | 第54-56页 |
3.3.3 葛浩文的“创造性”思想的身份阐释 | 第56页 |
3.4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及其身份归因 | 第56-63页 |
3.4.1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 | 第58-61页 |
3.4.2 葛浩文的“文本选择观”的身份归因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所为”与“所以为”:葛译翻译个案研究 | 第63-92页 |
4.1 “我注六经”:总体性忠实 | 第63-75页 |
4.1.1 音韵节奏的传达 | 第64-67页 |
4.1.2 文化传达 | 第67-70页 |
4.1.3 人名的翻译 | 第70-72页 |
4.1.4 句子形态和文体风格再现 | 第72-75页 |
4.2 “六经注我”: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 第75-92页 |
4.2.1 增益策略 | 第76-81页 |
4.2.2 删减策略 | 第81-86页 |
4.2.3 重写 | 第86-92页 |
第五章 “大语境”下的“小自我”:葛浩文个案的定位描述与启示 | 第92-101页 |
5.1 个体身份:多身一人,成就佳译 | 第92-93页 |
5.2 核心理念:尊重文本,忠于“文学” | 第93页 |
5.3 翻译策略:心有读者,文求可读 | 第93-94页 |
5.4 文本选材:价值趣味,遴选得法 | 第94-95页 |
5.5 自我显隐:“我注六经”,增删创造 | 第95页 |
5.6 个体完善:与时俱进,咸与惟新 | 第95-96页 |
5.7 言说方式:化意合璧,融通中西 | 第96-97页 |
5.8 翻译支撑:研究为基,译写芳华 | 第97-98页 |
5.9 翻译延伸:译评结合,评在全程 | 第98页 |
5.10 工作模式:译入母语,中西合作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1-105页 |
6.1 主要观点 | 第101-103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