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一)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影响 | 第11页 |
(二)促进科学教育发展 | 第11页 |
(三)激发理科学习兴趣 | 第11-12页 |
(四)发展学生的能力 | 第12-13页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问题缘起 | 第14-17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发展 | 第16-17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7-31页 |
(一)国内外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内容研究 | 第17-22页 |
(二)国内外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 第22-24页 |
(三)国内外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 | 第24-27页 |
(四)国内外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评价研究 | 第27-31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31-3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33-52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7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页 |
(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 第33-34页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 | 第34-36页 |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教学 | 第36-37页 |
二、道德发生论 | 第37-43页 |
(一)什么是道德发生论 | 第38页 |
(二)道德发生论的内容 | 第38-41页 |
(三)基于道德发生论的教学 | 第41-43页 |
三、非形式逻辑学理论 | 第43-47页 |
(一)非形式逻辑的来源 | 第43-44页 |
(二)非形式逻辑学理论的代表 | 第44-46页 |
(三)基于非形式逻辑学理论的教学 | 第46-47页 |
四、项目化学习理论 | 第47-52页 |
(一)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 第48-49页 |
(二)项目化学习的流程 | 第49-50页 |
(三)基于项目化学习理论的教学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 | 第52-77页 |
一、目标优化策略 | 第52-55页 |
(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 第52-55页 |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相关建议 | 第55页 |
二、内容选取策略 | 第55-60页 |
(一)科学内容选取标准 | 第55-57页 |
(二)科学教材中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 第57-60页 |
三、教学方法策略 | 第60-71页 |
(一)教学原则 | 第60-66页 |
(二)教学要素 | 第66-71页 |
四、教学评价策略 | 第71-77页 |
(一)评价内容 | 第71-74页 |
(二)评价主体 | 第74-75页 |
(三)评价方法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实践 | 第77-98页 |
一、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 | 第77页 |
(一)教学实施的设计 | 第77页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第77页 |
二、教学设计 | 第77-9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7-79页 |
(二)教学设计 | 第79-9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一)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价值 | 第98页 |
(二)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 | 第98-99页 |
二、教学建议 | 第99-100页 |
(一)制定本土化教学资源库 | 第99页 |
(二)探究多元化教学策略或模式 | 第99-100页 |
三、展望与不足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