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以丰宁县Q幼儿园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9-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河北民间剪纸的研究 | 第14-15页 |
2.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15-16页 |
3.剪纸与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河北民间剪纸 | 第18页 |
2.园本课程开发 | 第18-19页 |
二、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 | 第19-26页 |
(一)河北民间剪纸的基本类型 | 第19页 |
(二)河北民间剪纸的文化意蕴 | 第19-20页 |
1.反映现实生活美好向往 | 第19页 |
2.表达民俗节日喜庆祝愿 | 第19-20页 |
3.揭示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 第20页 |
(三)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 第20-21页 |
(四)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 第21页 |
1.儿童本位性特征 | 第21页 |
2.民主参与性特征 | 第21页 |
3.动态生成性特征 | 第21页 |
4.单元整合性特征 | 第21页 |
(五)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价值 | 第21-26页 |
1.个体的成长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 第22-23页 |
2.社会的发展价值:推进社会的和谐文明 | 第23-24页 |
3.幼儿园内涵发展价值:增进幼儿园的文化内涵 | 第24-26页 |
三、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文化生态与文化自觉理论 | 第26-27页 |
1.文化生态理论 | 第26页 |
2.文化自觉理论 | 第26-27页 |
(二)创造教育与活教育理论 | 第27页 |
1.创造教育理论 | 第27页 |
2.活教育理论 | 第27页 |
(三)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 | 第27-29页 |
1.建构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2.人本主义理论 | 第28-29页 |
四、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结构 | 第29-35页 |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 | 第29-30页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30-32页 |
1.适宜幼儿艺术欣赏水平,筛选特色非遗文化 | 第30-31页 |
2.结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甄选地方剪纸文化 | 第31-32页 |
(三)课程实施的环节 | 第32-33页 |
1.感受与欣赏的适应阶段 | 第32页 |
2.体验与制作的实践阶段 | 第32-33页 |
3.运用与创作的提升阶段 | 第33页 |
(四)课程评价的形态 | 第33-35页 |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4页 |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34页 |
3.评价内容的具体化 | 第34-35页 |
五、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 第35-44页 |
(一)地方教育部门支持园本课程开发 | 第35-36页 |
(二)幼儿园园长重视园本课程开发 | 第36-38页 |
(三)地方文化精英肯定园本课程开发 | 第38页 |
(四)幼儿园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认知程度高 | 第38-43页 |
1.教师热爱丰宁剪纸文化 | 第39-40页 |
2.教师了解园本课程开发 | 第40-42页 |
3.教师选择剪纸文化融入课程 | 第42-43页 |
(五)小结 | 第43-44页 |
六、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 第44-59页 |
(一)丰宁县Q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 第44-53页 |
1.主题一:感受丰宁剪纸艺术魅力 | 第44-47页 |
2.主题二:体验丰宁剪纸艺术乐趣 | 第47-48页 |
3.主题三:创作丰宁剪纸艺术作品 | 第48-53页 |
(二)丰宁县Q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 第53-59页 |
1.幼儿玩起来了,喜爱剪纸活动 | 第53-55页 |
2.教师动起来了,课程意识明显增强 | 第55-56页 |
3.幼儿园站起来了,办园理念更加清晰 | 第56-59页 |
七、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9-6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二)未来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一 :河北民间剪纸园本课程开发教师问卷 | 第63-65页 |
附录二 :园本课程开发前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附录三 :园本课程开发后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四 :参观任务清单 | 第67-68页 |
附录五 :研究活动记录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