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主体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主体性和机器人 | 第18-26页 |
2.1 主体 | 第18-20页 |
2.1.1 主体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主体的根本特征 | 第19-20页 |
2.2 主体性 | 第20-23页 |
2.2.1 主体性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2 主体性的表现特征 | 第22-23页 |
2.3 机器人 | 第23-26页 |
2.3.1 机器人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3.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 第24-26页 |
第3章 机器人主体性问题 | 第26-32页 |
3.1 机器人—有限的主体 | 第26-27页 |
3.1.1 有限的实践性 | 第26页 |
3.1.2 缺失的社会性 | 第26-27页 |
3.2 机器人主体性特征 | 第27-32页 |
3.2.1 被规定的自觉性 | 第27-29页 |
3.2.2 受限制的能动性 | 第29-30页 |
3.2.3 程式化的创造性 | 第30-32页 |
第4章 机器人主体性问题的主要影响 | 第32-40页 |
4.1 机器人主体性问题的积极影响 | 第32-34页 |
4.1.1 加深人对自我的认识 | 第32-33页 |
4.1.2 强化了人的生理和智力能力 | 第33-34页 |
4.1.3 推动产业发展 | 第34页 |
4.2 机器人主体性问题的消极影响 | 第34-40页 |
4.2.1 加剧末日悲观论的恐慌 | 第34-36页 |
4.2.2 引发人对物的认知困惑 | 第36页 |
4.2.3 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 第36-38页 |
4.2.4 加剧道德混乱 | 第38-39页 |
4.2.5 造成责任归属困难 | 第39-40页 |
第5章 机器人主体性问题的应对思路 | 第40-48页 |
5.1 正确看待机器人主体性问题 | 第40-41页 |
5.2 深化人与物的认识 | 第41-42页 |
5.3 加强人文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42-45页 |
5.4 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 第45-47页 |
5.5 制订与机器人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