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一、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易被忽视的复杂群体——“边缘人”确实存在 | 第12-13页 |
二、“边缘人”现象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受到双重忽视 | 第13-14页 |
三、“边缘人”现象逐渐影响了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一、幼儿园班级生活 | 第15-17页 |
二、“边缘人” | 第17-2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0-37页 |
一、关于边缘人的相关研究 | 第20-27页 |
二、关于班级生活中“边缘人”现象研究 | 第27-36页 |
三、已有研究评价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37-40页 |
一、全纳教育思想 | 第37页 |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 | 第37-38页 |
三、社会标签理论 | 第38-39页 |
四、现象学 | 第39-40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40-45页 |
一、问题聚焦 | 第40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0-41页 |
三、研究现场的进入 | 第41-42页 |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42-43页 |
五、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43-45页 |
第六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45-4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4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45-47页 |
第二章 “边缘人”生活的场域 | 第47-66页 |
第一节 我眼中的“家园” | 第48-55页 |
一、我的到来:“外来人”与“自己人” | 第48-50页 |
二、迈进“家门”:家中的风景 | 第50-52页 |
三、半个“家人”:在“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有“秩序”的生活时空 | 第55-66页 |
一、有“组织”的班级生活 | 第55-58页 |
二、有“界限”的空间设置 | 第58-61页 |
三、“程序化”的时间设定 | 第61-66页 |
第三章 “边缘人”的生活故事 | 第66-91页 |
第一节 寻求存在感的“局外人” | 第66-75页 |
一、渴望靠近 | 第66-69页 |
二、分享遭拒 | 第69-71页 |
三、告状风波 | 第71-72页 |
四、异常慌乱 | 第72-74页 |
五、自我怀疑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发育迟缓的“插班生” | 第75-83页 |
一、初来乍到 | 第75-76页 |
二、“零”交流,慢一拍 | 第76-77页 |
三、“我不会” | 第77-80页 |
四、“又是他” | 第80-81页 |
五、执此一念 | 第81-83页 |
第三节 调皮捣蛋的“重读生” | 第83-91页 |
一、初生牛犊 | 第83-84页 |
二、“他欺负人” | 第84-86页 |
三、任性“下位” | 第86-88页 |
四、挑衅“权威” | 第88-91页 |
第四章 “边缘人”的特质分析 | 第91-105页 |
第一节 “边缘人”的行为特征 | 第92-97页 |
一、“投机取巧”:“边缘人”的应激行为 | 第93-94页 |
二、“忍受”、“逃避”和“反咬一口”:“边缘人”的应对策略 | 第94-96页 |
三、“不参与”:“边缘人”的课堂表现 | 第96-97页 |
第二节 “边缘人”的情感体验 | 第97-100页 |
一、“孤独感”:“边缘人”的人际关系体验 | 第97-99页 |
二、“我不会”:“边缘人”的情感困境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边缘人”的性格特征 | 第100-105页 |
一、“敏感”:“边缘人”的内在倾向 | 第100-101页 |
二、“倔强”:“边缘人”的典型特征 | 第101-102页 |
三、“冲动”:“边缘人”的行事风格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边缘人”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105-122页 |
一、教师:无意的推动者 | 第105-111页 |
二、同伴群体:教师的附和者 | 第111-116页 |
三、家庭与自身:无形的加速者 | 第116-122页 |
第六章 关于“边缘人”现象的思考 | 第122-134页 |
第一节 “边缘人”与“中心人”——教育中的差序格局 | 第122-128页 |
一、场域辐射的“边缘和中心”效应 | 第123-125页 |
二、儿童评价中的“边缘—中心”效应 | 第125-127页 |
三、“中心与边缘”:教育中的社会分层效应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走向教育公平:“边缘人”如何回归“主流” | 第128-134页 |
一、厘清场域各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 第129-130页 |
二、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关心幼儿的生活世界 | 第130-132页 |
三、吸纳不同个体的参与,体验我的“存在”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附录 | 第143-1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46-147页 |
后记 | 第147-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