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

物流园区道路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物流园区及道路特性分析第19-35页
    2.1 物流园区道路现有设计标准第19-22页
        2.1.1 车道数量设计第19页
        2.1.2 车道宽度设计第19-20页
        2.1.3 车辆车型换算第20-21页
        2.1.4 圆曲线最小半径第21页
        2.1.5 视距以及纵坡设计第21-22页
    2.2 物流园区交通特性分析第22-29页
        2.2.1 车辆类型及主要参数第22-23页
        2.2.2 车辆运行速度第23-27页
        2.2.3 道路交通组成第27-29页
    2.3 物流园区道路特性及功能分析第29-31页
        2.3.1 物流园区内部道路第30页
        2.3.2 物流园区外部道路第30-31页
    2.4 道路设计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第31-34页
        2.4.1 平曲线线形第32-33页
        2.4.2 纵坡坡度第33页
        2.4.3 竖曲线设计第33页
        2.4.4 线形组合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物流园区道路通行能力修正计算第35-51页
    3.1 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第35-44页
        3.1.1 内部道路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第35-38页
        3.1.2 外部道路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第38-43页
        3.1.3 基本通行能力对比分析第43-44页
    3.2 设计通行能力分析第44-48页
        3.2.1 影响因素分析第44-47页
        3.2.2 设计通行能力对比分析第47-48页
    3.3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第48-50页
        3.3.1 平面交叉口车辆换算系数第48-49页
        3.3.2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物流园区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第51-64页
    4.1 基于改进波良可夫模型的车道宽度计算第51-59页
        4.1.1 同向行车间横向安全距离第51-53页
        4.1.2 对向行车间横向安全距离第53-54页
        4.1.3 车辆至路缘边线的横向安全距离第54-57页
        4.1.4 车道宽度取值对比分析第57-59页
    4.2 修正通行能力下道路车道数计算第59-61页
        4.2.1 车道数确定影响因素分析第59-60页
        4.2.2 车道数计算方法第60-61页
    4.3 物流园区道路横断面优化第61-63页
        4.3.1 优化设计流程第61-62页
        4.3.2 其他要素宽度设计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物流园区内道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优化第64-79页
    5.1 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优化设计第64-69页
        5.1.1 横向力系数的研究第64-66页
        5.1.2 横向力系数的修正第66-67页
        5.1.3 超高横坡的取值第67页
        5.1.4 圆曲线最小半径修正计算第67-69页
    5.2 交叉口路面内缘最小转弯半径优化第69-72页
        5.2.1 交叉口最小转弯半径计算方法选择第70-71页
        5.2.2 交叉口路面内缘最小转弯半径计算第71-72页
    5.3 纵断面设计参数优化第72-78页
        5.3.1 纵断面优化设计分析第72-73页
        5.3.2 利用Trucksim仿真分析第73-76页
        5.3.3 结果对比分析第76-77页
        5.3.4 纵坡取值优化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案例分析第79-91页
    6.1 研究应用实例第79-86页
        6.1.1 案例背景介绍第79-81页
        6.1.2 现状问题分析及优化设计第81-86页
    6.2 VISSIM仿真运行评价第86-88页
        6.2.1Vissim参数设置第86页
        6.2.2 运行情况对比分析第86-88页
    6.3 技术评价指标第88-89页
    6.4 社会经济评价第89-90页
    6.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7.1 结论第91-92页
    7.2 展望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摩擦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限位装置及隔震高铁单墩桥梁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响应面法的摩擦摆隔震高铁桥梁易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