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2.1 隧道盾构法施工诱发地层变形预测研究 | 第10-18页 |
1.2.2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地铁双线隧道盾构施工诱发的地层变形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2.1 盾构施工诱发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及机理 | 第21-24页 |
2.1.1 隧道盾构施工诱发地层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21-23页 |
2.1.2 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机理 | 第23-24页 |
2.2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理论分析 | 第24-25页 |
2.2.1 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 | 第24-25页 |
2.2.2 土体的固结沉降 | 第25页 |
2.3 双线盾构施工土体纵向沉降 | 第25-26页 |
2.4 双线盾构施工土体横向地表沉降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地铁盾构双线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 第29-57页 |
3.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简介 | 第29-32页 |
3.1.1 概述 | 第29页 |
3.1.2 本构模型及边界和初始条件 | 第29-32页 |
3.1.3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特点 | 第32页 |
3.2 工程背景 | 第32-36页 |
3.2.1 盾构双线隧道区间概况 | 第32-33页 |
3.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第33-36页 |
3.3 建立隧道开挖FLAC~(3D)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4 盾构法施工过程的FLAC~(3D)模拟 | 第37-41页 |
3.4.1 初始土体应力场计算 | 第37页 |
3.4.2 材料模型参数 | 第37-39页 |
3.4.3 盾构机力学参数 | 第39页 |
3.4.4 隧道开挖过程模拟 | 第39-41页 |
3.5 盾构双线隧道施工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3.5.1 单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 | 第41-49页 |
3.5.2 双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 | 第49-53页 |
3.5.3 地表沉降槽宽度计算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石家庄地铁盾构法施工沉降监测 | 第57-72页 |
4.1 监测方案 | 第57-63页 |
4.1.1 监测的目的 | 第57页 |
4.1.2 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 第57-58页 |
4.1.3 监测点的布置、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 | 第58-63页 |
4.2 监测频率、周期及控制值 | 第63-64页 |
4.2.1 监测频率 | 第63页 |
4.2.2 监测周期 | 第63页 |
4.2.3 监测控制值 | 第63-64页 |
4.3 盾构施工地层沉降实测值与数值模拟计算值对比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盾构双隧道衬砌结构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72-84页 |
5.1 隧道结构设计形式 | 第72-73页 |
5.1.1 衬砌管片拼装方式 | 第72-73页 |
5.1.2 衬砌管片拼装顺序 | 第73页 |
5.1.3 衬砌环连接 | 第73页 |
5.2 盾构双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实测 | 第73-75页 |
5.2.1 衬砌管片净空收敛 | 第73-74页 |
5.2.2 衬砌管片底部沉浮 | 第74页 |
5.2.3 衬砌管片监测控制值 | 第74-75页 |
5.3 盾构双隧道衬砌结构应力数值模拟结果 | 第75-80页 |
5.4 盾构双隧道衬砌结构变形数值模拟结果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