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势效系数应用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综述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以及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主要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第20-26页 |
2.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技术进步的涵义 | 第21-22页 |
2.2.3 技术进步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4 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的涵义 | 第24页 |
2.4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理 | 第24-25页 |
2.4.1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24页 |
2.4.2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优化产业结构的贡献 | 第24-25页 |
2.4.3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布局的贡献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与势效系数 | 第26-37页 |
3.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基本方法与参数估计 | 第26-32页 |
3.1.1 生产函数的介绍 | 第26-30页 |
3.1.2 参数估计的方法 | 第30-32页 |
3.1.3 本文采用的测算方法 | 第32页 |
3.2 势分析理论和势效系数 | 第32-35页 |
3.2.1 势分析理论 | 第32页 |
3.2.2 势效系数 | 第32-33页 |
3.2.3 势效系数的计算原理 | 第33-34页 |
3.2.4 生产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 第37-58页 |
4.1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动态测算模型构建 | 第37-40页 |
4.2 引入势效系数修正技术进步贡献率动态测算模型 | 第40-47页 |
4.2.1 动态测算模型的弹性系数调整 | 第41-44页 |
4.2.2 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模型优化 | 第44-47页 |
4.3 模型各指标选择 | 第47-48页 |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8页 |
4.5 基准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 | 第48-50页 |
4.6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各投入要素的势分析 | 第50-52页 |
4.7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测算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4.7.1 修正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参数估计调整 | 第52-53页 |
4.7.2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 | 第53-55页 |
4.7.3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测算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4页 |
5.1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第58页 |
5.2 各指标意义说明 | 第58-59页 |
5.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9页 |
5.4 模型构建 | 第59-60页 |
5.5 模型参数估计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0-63页 |
5.5.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5.5.2 教育水平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 | 第62页 |
5.5.3 财政支出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 | 第62页 |
5.5.4 固定资产投资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提升陕西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建议 | 第64-68页 |
6.1 优化交通运输业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投入效率 | 第64-65页 |
6.2 推进技术创新转化机制,完善交通科技化进程 | 第65页 |
6.3 坚持资本积累,提高投资效率 | 第65-66页 |
6.4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进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 | 第66页 |
6.5 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化人才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1.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2.创新点 | 第69页 |
3.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