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世界各国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交通运输概况论文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7页
        1.2.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综述第12-14页
        1.2.2 势效系数应用综述第14-15页
        1.2.3 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综述第15-16页
        1.2.4 研究现状评述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主要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第20-26页
    2.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第20-21页
    2.2 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相关理论第21-24页
        2.2.1 技术进步的涵义第21-22页
        2.2.3 技术进步的分类第22-23页
        2.2.4 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2.3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的涵义第24页
    2.4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理第24-25页
        2.4.1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4页
        2.4.2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优化产业结构的贡献第24-25页
        2.4.3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布局的贡献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与势效系数第26-37页
    3.1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基本方法与参数估计第26-32页
        3.1.1 生产函数的介绍第26-30页
        3.1.2 参数估计的方法第30-32页
        3.1.3 本文采用的测算方法第32页
    3.2 势分析理论和势效系数第32-35页
        3.2.1 势分析理论第32页
        3.2.2 势效系数第32-33页
        3.2.3 势效系数的计算原理第33-34页
        3.2.4 生产函数势效系数的计算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第37-58页
    4.1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动态测算模型构建第37-40页
    4.2 引入势效系数修正技术进步贡献率动态测算模型第40-47页
        4.2.1 动态测算模型的弹性系数调整第41-44页
        4.2.2 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模型优化第44-47页
    4.3 模型各指标选择第47-48页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48页
    4.5 基准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第48-50页
    4.6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各投入要素的势分析第50-52页
    4.7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测算结果分析第52-57页
        4.7.1 修正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参数估计调整第52-53页
        4.7.2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第53-55页
        4.7.3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测算结果分析第55-57页
    4.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陕西省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第58-64页
    5.1 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第58页
    5.2 各指标意义说明第58-59页
    5.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第59页
    5.4 模型构建第59-60页
    5.5 模型参数估计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60-63页
        5.5.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第61-62页
        5.5.2 教育水平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第62页
        5.5.3 财政支出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第62页
        5.5.4 固定资产投资对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分析第62-63页
    5.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提升陕西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建议第64-68页
    6.1 优化交通运输业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投入效率第64-65页
    6.2 推进技术创新转化机制,完善交通科技化进程第65页
    6.3 坚持资本积累,提高投资效率第65-66页
    6.4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进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第66页
    6.5 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化人才第66-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1.研究结论第68-69页
    2.创新点第69页
    3.不足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山京唐港区码头联防体海事监管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权期影响因素与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