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OC中以太网MAC控制器的设计与验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以太网MAC层协议及相关算法 | 第13-22页 |
2.1 MAC层的功能 | 第13页 |
2.2 MAC层协议介绍 | 第13-20页 |
2.2.1 MAC帧格式 | 第13-15页 |
2.2.2 半双工模式时的CSMA/CD算法 | 第15-16页 |
2.2.3 全双工模式时的流量控制 | 第16-18页 |
2.2.4 物理层与MAC层的接口 | 第18-20页 |
2.3 CRC算法简介 | 第20-21页 |
2.3.1 CRC算法的原理 | 第20页 |
2.3.2 CRC算法的步骤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MC-SOC的MAC总体设计 | 第22-30页 |
3.1 MC-SOC架构设计 | 第22页 |
3.2 Cortex-M0简介 | 第22-23页 |
3.3 AMBA总线协议 | 第23-25页 |
3.3.1 AHB总线 | 第23-24页 |
3.3.2 APB总线 | 第24-25页 |
3.4 以太网MAC控制器总体架构 | 第25-29页 |
3.4.1 以太网MAC控制器的功能和总体架构 | 第25-26页 |
3.4.2 DMA控制器架构设计 | 第26-27页 |
3.4.3 MAC事务层架构设计 | 第27-28页 |
3.4.4 MAC核心模块架构设计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以太网MAC控制器的模块设计 | 第30-56页 |
4.1 AHB接口模块 | 第30-32页 |
4.1.1 AHB从接口 | 第30-31页 |
4.1.2 AHB主接口 | 第31-32页 |
4.2 DMA控制器模块 | 第32-41页 |
4.2.1 描述符 | 第32-37页 |
4.2.2 仲裁模块 | 第37-38页 |
4.2.3 DMA控制寄存器模块 | 第38-39页 |
4.2.4 DMA接收模块 | 第39-40页 |
4.2.5 DMA发送模块 | 第40-41页 |
4.3 MAC事务层模块 | 第41-45页 |
4.3.1 接收通道读FIFO控制 | 第41-42页 |
4.3.2 接收通道写FIFO控制 | 第42-43页 |
4.3.3 发送通道写FIFO控制 | 第43页 |
4.3.4 发送通道读FIFO控制 | 第43-44页 |
4.3.5 FIFO控制器 | 第44-45页 |
4.4 MAC核心模块 | 第45-55页 |
4.4.1 发送总线接口模块 | 第45-46页 |
4.4.2 发送帧控制模块 | 第46-47页 |
4.4.3 发送协议引擎模块 | 第47-49页 |
4.4.4 发送调度模块 | 第49-50页 |
4.4.5 发送流量控制模块 | 第50页 |
4.4.6 接收协议引擎模块 | 第50-52页 |
4.4.7 接收帧控制模块 | 第52-53页 |
4.4.8 接收流量控制模块 | 第53-54页 |
4.4.9 接收总线接口模块 | 第54页 |
4.4.10 地址过滤模块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以太网MAC控制器的仿真与验证 | 第56-66页 |
5.1 功能仿真 | 第56-62页 |
5.1.1 AHB接口模块验证结果 | 第57-58页 |
5.1.2 DMA控制器模块仿真结果 | 第58-59页 |
5.1.3 MAC事务层模块仿真结果 | 第59-60页 |
5.1.4 MAC核心模块仿真结果 | 第60-62页 |
5.2 原型验证 | 第62-65页 |
5.2.1 基于FPGA的硬件验证平台 | 第62-63页 |
5.2.2 uIP协议简介 | 第63-64页 |
5.2.3 原型验证最终结果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