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24页 |
1.2.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2 现代汉语词汇史的分期 | 第19-20页 |
1.2.3 早期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 第20-24页 |
1.3 新词语研究中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24-25页 |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及方法 | 第25-2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1.4.2 材料来源 | 第25-2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2章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和类型考察 | 第28-48页 |
2.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统计 | 第28-40页 |
2.1.1 《汉语大词典》新词语的选取 | 第29-33页 |
2.1.2 其他词典专著中新词语的选取 | 第33-34页 |
2.1.3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 | 第34-40页 |
2.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词类 | 第40-43页 |
2.2.1 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 | 第40-42页 |
2.2.2 新词语词类分布格局的几点分析 | 第42-43页 |
2.3 1919-1949年新词语的音节数 | 第43-47页 |
2.3.1 考察的标准 | 第43页 |
2.3.2 考察的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2.3.3 三表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源流考察 | 第48-78页 |
3.1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第48-58页 |
3.1.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第49-53页 |
3.1.2 语域陪义的强弱变化 | 第53-58页 |
3.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体来源 | 第58-64页 |
3.2.1 口语来源的新词语 | 第59-62页 |
3.2.2 书面语来源的新词语 | 第62-64页 |
3.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外来词 | 第64-74页 |
3.3.1 外来词的界定 | 第64-65页 |
3.3.2 来源语言 | 第65-67页 |
3.3.3 语域类别 | 第67-69页 |
3.3.4 引入方式 | 第69-71页 |
3.3.5 1919-1949年外来词的特点 | 第71-74页 |
3.4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方言词 | 第74-76页 |
3.5 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1919-1949年新词语造词法研究 | 第78-102页 |
4.1 关于汉语造词和造词法 | 第78-80页 |
4.2 1919-1949年新词语运用的造词法 | 第80-100页 |
4.2.1 音义结合 | 第81-83页 |
4.2.2 语素组合 | 第83-88页 |
4.2.3 词缀类推 | 第88-91页 |
4.2.4 修辞改造 | 第91-100页 |
4.3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考察 | 第102-116页 |
5.1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研究 | 第102-103页 |
5.2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基本类型 | 第103-111页 |
5.2.1 见素知义 | 第104-108页 |
5.2.2 以素求义 | 第108-110页 |
5.2.3 构词语素附带提示词义 | 第110页 |
5.2.4 构词语素完全不显示词义 | 第110-111页 |
5.3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义的表义特征 | 第111-116页 |
第6章 1919-1949年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 | 第116-144页 |
6.1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的构词能力分析 | 第116-121页 |
6.2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新语素 | 第121-131页 |
6.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滋生语素义 | 第131-139页 |
6.4 1919-1949年语素新义的产生方式及变化特点 | 第139-144页 |
结论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录 | 第153-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