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基础分析 | 第17-49页 |
2.1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定义 | 第17-18页 |
2.2 车辆并线轨迹分析 | 第18-21页 |
2.3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的判定 | 第21-43页 |
2.3.1 安全车距的讨论 | 第22-40页 |
2.3.2 并线动作突然性的讨论 | 第40-42页 |
2.3.3 其他判定方法的讨论 | 第42-43页 |
2.4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43-46页 |
2.4.1 人的因素 | 第43-44页 |
2.4.2 车的因素 | 第44-45页 |
2.4.3 路的因素 | 第45页 |
2.4.4 环境因素 | 第45-46页 |
2.5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现象的分类 | 第46-48页 |
2.5.1 按行驶速度划分 | 第46页 |
2.5.2 按并线动机划分 | 第46-47页 |
2.5.3 按并线路段划分 | 第47页 |
2.5.4 按有无准备阶段划分 | 第47页 |
2.5.5 按参与车道数量划分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现象调查分析 | 第49-63页 |
3.1 典型城市道路强行并线现象 | 第49-52页 |
3.1.1 普通强行并线 | 第49-50页 |
3.1.2 高架桥或立交桥入.处的强行并线 | 第50-51页 |
3.1.3 公交车强行并线 | 第51页 |
3.1.4 多车强行并线 | 第51-52页 |
3.1.5 相交道路间的强行并线 | 第52页 |
3.2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62页 |
3.2.1 交通流参数统计 | 第52-54页 |
3.2.2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与正常并线对比分析 | 第54-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强行并线对城市道路安全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 第63-74页 |
4.1 强行并线对城市道路安全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4.1.1 频繁强行并线对城市道路安全的影响 | 第63-64页 |
4.1.2 交叉.车辆强行并线对城市道路安全的影响 | 第64-65页 |
4.1.3 不稳定流状态车辆强行并线对城市道路安全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造成的交通事故案例 | 第66-70页 |
4.2.1 案例一 | 第66-67页 |
4.2.2 案例二 | 第67页 |
4.2.3 案例三 | 第67-69页 |
4.2.4 案例四 | 第69-70页 |
4.3 城市道路强行并线防治措施与建议 | 第70-73页 |
4.3.1 提升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 第70-71页 |
4.3.2 加强对强行并线的管理与执法 | 第71-72页 |
4.3.3 驾驶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良好并线习惯的养成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1.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页 |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113页 |
附录一 各路段分车型交通流率统计结果 | 第78-86页 |
附录二 各路段交通总流率与平均车速统计结果 | 第86-92页 |
附录三 并线率、并线占比统计结果 | 第92-100页 |
附录四 并线转向灯使用率统计结果 | 第100-101页 |
附录五 并线车道使用次数统计结果 | 第101-104页 |
附录六 并线用时统计结果 | 第104-106页 |
附录七 并线车与后车速度统计结果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