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墩高不均匀腐蚀的RC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氯离子侵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腐蚀引起材料劣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钢筋锈蚀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锈蚀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钢筋加速锈蚀研究 | 第23-33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海洋环境特点 | 第23-24页 |
2.3 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劣化研究 | 第24-29页 |
2.3.1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侵入方式 | 第24-26页 |
2.3.2 钢筋锈蚀机理 | 第26-28页 |
2.3.3 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 | 第28页 |
2.3.4 混凝土的劣化 | 第28-29页 |
2.4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速锈蚀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2.4.1 加速锈蚀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4.2 锈蚀时间控制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沿墩高不均匀腐蚀的桥墩拟静力试验设计 | 第33-49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桥墩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33-39页 |
3.2.1 试件设计 | 第33-35页 |
3.2.2 材料力学性能 | 第35-36页 |
3.2.3 桥墩试件的制作 | 第36-39页 |
3.3 桥墩试件的电加速锈蚀试验 | 第39-43页 |
3.3.1 氯盐浓度及腐蚀电流密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2 各试件锈蚀时间的确定 | 第40页 |
3.3.3 电加速锈蚀试验的操作过程 | 第40-43页 |
3.4 各桥墩试件的拟静力试验 | 第43-48页 |
3.4.1 试验设备及测量系统 | 第43-46页 |
3.4.2 加载制度 | 第46-47页 |
3.4.3 试验步骤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受腐蚀桥墩的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63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桥墩试件试验现象描述 | 第49-54页 |
4.2.1 电加速锈蚀后构件表观现象 | 第49-52页 |
4.2.2 拟静力试验后构件表观现象 | 第52-54页 |
4.3 沿墩高不均匀腐蚀构件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4.3.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3.2 骨架曲线及延性分析 | 第56-58页 |
4.3.3 耗能能力分析 | 第58-60页 |
4.3.4 平均曲率分析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沿墩高不均匀腐蚀桥墩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 第63-75页 |
5.1 概述 | 第63页 |
5.2 沿墩高不均匀腐蚀桥墩的有限元模型 | 第63-66页 |
5.2.1 Open Sees介绍 | 第63-64页 |
5.2.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64-65页 |
5.2.3 沿墩高不均匀腐蚀桥墩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5.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5.3.1 滞回曲线对比 | 第66-67页 |
5.3.2 骨架曲线对比 | 第67-69页 |
5.4 塑性铰转移 | 第69-73页 |
5.4.1 沿海桥墩的地震破坏模式 | 第69-70页 |
5.4.2 曲率分析 | 第70-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