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专业审计论文--财政、金融审计论文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以S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对策研究第13页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第13-14页
        1.3.1 研究基本思路第13-14页
        1.3.2 论文框架第14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4-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国家治理理论与国家审计第16-18页
        2.1.1 国家治理理论第16页
        2.1.2 国家审计内涵第16-18页
    2.2 审计全覆盖与审计管理理论第18-21页
        2.2.1 审计全覆盖理论第18-19页
        2.2.2 审计管理理论第19-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37页
    3.1 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的背景及基本情况第22-28页
        3.1.1 S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架构和控制情况第23-26页
        3.1.2 S市财政专项资金财政管理情况第26-28页
        3.1.3 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现状第28页
    3.2 S市财政专项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8-35页
        3.2.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效果不明显第28-31页
        3.2.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覆盖面不足第31-32页
        3.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技术管理手段单一第32-33页
        3.2.4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第33-34页
        3.2.5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第37-44页
    4.1 审计监督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第37-40页
        4.1.1 权责不匹配和问责不严导致专项资金分配不讲求效益第37-38页
        4.1.2 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资金流程效率较低第38-39页
        4.1.3 资金分配与需求不一致导致使用效果不明显第39-40页
    4.2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第40-43页
        4.2.1 制度、体制、机制等外部因素缺失制约审计工作开展第40-41页
        4.2.2 审计人员素质等内部因素未能适应审计发展需要第41-42页
        4.2.3 相对的审计独立性制约着审计结果公告的效果第42-43页
    4.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应对S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管理问题的对策第44-56页
    5.1 推进外部环境的转变提高审计监督地位第44-46页
        5.1.1 完善制度体制促使权责匹配第44-45页
        5.1.2 建立部门联动监督机制提高审计监督效果第45-46页
    5.2 创新发展审计模式实现审计全覆盖第46-51页
        5.2.1 发展审计技术模式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效率第46-48页
        5.2.2 完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全覆盖第48-51页
        5.2.3 推进资金绩效审计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第51页
    5.3 改进审计内部环境促使审计效能提升第51-54页
        5.3.1 控制审计质量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第51-52页
        5.3.2 运用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成果新效用第52-53页
        5.3.3 建立审计人才体系推进审计资源的有效运用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情况汇总第62-64页
附录二 面向全市企业的扶持产业专项资金调查问卷第64-66页
附录三 面向已获扶持企业的扶持产业专项资金调查问卷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转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