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交通仿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第14-31页 |
2.1 交通仿真技术研究 | 第14-24页 |
2.1.1 交通仿真简介 | 第14-16页 |
2.1.2 交通仿真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2.1.3 交通仿真分类 | 第18-22页 |
2.1.4 典型交通仿真系统介绍 | 第22-24页 |
2.1.5 现有交通仿真系统的不足 | 第24页 |
2.2 相邻车辆查询研究 | 第24-30页 |
2.2.1 相邻车辆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2 近邻查询介绍 | 第25-27页 |
2.2.3 相邻车辆查询与近邻查询的区别 | 第27-28页 |
2.2.4 现有相邻车辆查询算法介绍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31-47页 |
3.1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3.2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32页 |
3.3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架构 | 第32-39页 |
3.3.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32-34页 |
3.3.2 地图编辑工具 | 第34页 |
3.3.3 仿真总控端 | 第34-35页 |
3.3.4 仿真计算端 | 第35-39页 |
3.4 微观交通仿真关键技术 | 第39-46页 |
3.4.1 仿真系统消息管理 | 第39-40页 |
3.4.2 交通道路网络建模 | 第40-43页 |
3.4.3 车辆发车模型设计 | 第43-44页 |
3.4.4 相邻车辆查询 | 第44-45页 |
3.4.5 车辆行为模型 | 第45页 |
3.4.6 仿真车辆更新 | 第45-46页 |
3.5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架构优点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微观交通仿真中的相邻车辆查询算法研究 | 第47-69页 |
4.1 相邻车辆查询问题的定义 | 第47-48页 |
4.2 基于位置线索平衡二叉树的相邻车辆查询算法 | 第48-55页 |
4.2.1 基于位置线索平衡二叉树的车辆存储结构 | 第48-51页 |
4.2.2 基于位置线索平衡二叉树的相关算法 | 第51-55页 |
4.3 基于离散路段相邻车辆查询算法 | 第55-63页 |
4.3.1 离散路段的定义 | 第56-57页 |
4.3.2 离散路段车辆存储结构 | 第57-58页 |
4.3.3 路段长度的最优划分 | 第58-60页 |
4.3.4 离散路段相邻车辆查询算法 | 第60-63页 |
4.4 相邻车辆查询算法对比分析 | 第63-68页 |
4.4.1 对比实验介绍 | 第63-64页 |
4.4.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4-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69-88页 |
5.1 地图编辑工具的实现 | 第69-73页 |
5.1.1 显示交互模块 | 第69-70页 |
5.1.2 路网设施构建模块 | 第70-72页 |
5.1.3 地图持久化模块 | 第72-73页 |
5.2 仿真总控端的实现 | 第73-77页 |
5.2.1 仿真节点管理模块 | 第73-74页 |
5.2.2 仿真任务管理模块 | 第74-77页 |
5.2.3 仿真展示模块 | 第77页 |
5.2.4 仿真数据分析模块 | 第77页 |
5.3 仿真计算端的实现 | 第77-86页 |
5.3.1 交通网络构建模块 | 第78-79页 |
5.3.2 车辆初始化模块 | 第79-80页 |
5.3.3 路径规划模块 | 第80-82页 |
5.3.4 交通信号控制模块 | 第82-83页 |
5.3.5 仿真计算模块 | 第83-85页 |
5.3.6 信息交互模块 | 第85-86页 |
5.4 数据库的设计实现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测试 | 第88-101页 |
6.1 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性能测试 | 第88-90页 |
6.2 交通仿真案例分析 | 第90-100页 |
6.2.1 交通地图编辑 | 第91-92页 |
6.2.2 仿真初始数据输入 | 第92-94页 |
6.2.3 仿真任务创建 | 第94-96页 |
6.2.4 仿真运算 | 第96-97页 |
6.2.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7-100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1-103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01-102页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