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油气悬架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汽车悬架系统综述 | 第12-13页 |
1.3 油气悬架概述 | 第13-16页 |
1.3.1 油气悬架的分类 | 第14-15页 |
1.3.2 油气悬架主要特点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油气悬架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1.4.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主动油气悬架的气液控制系统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体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汽车悬架振动模型及路面激励模型 | 第20-32页 |
2.1 汽车平顺性及评价 | 第20-22页 |
2.1.1 汽车平顺性定义 | 第20页 |
2.1.2 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1.3 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2.2 车辆悬架的数学模型 | 第22-26页 |
2.2.1 整车7自由度模型 | 第22-25页 |
2.2.2 车辆2自由度模型 | 第25-26页 |
2.3 常用路面激励模型 | 第26-31页 |
2.3.1 冲击路面模型 | 第27-28页 |
2.3.2 随机路面模型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油气悬架模型及特性 | 第32-46页 |
3.1 油气弹簧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3.2 油气弹簧的数学模型 | 第33-38页 |
3.2.1 储能器 | 第34-36页 |
3.2.2 阻尼阀系 | 第36-38页 |
3.2.3 油气弹簧输出力 | 第38页 |
3.3 基于AMESim和Simulink的油气弹簧仿真 | 第38-42页 |
3.3.1 AMESim建模 | 第38-39页 |
3.3.2 Simulink建模 | 第39-40页 |
3.3.3 AMESim与Simulink油气弹簧特性比较 | 第40-42页 |
3.4 线性化的 1/4 油气悬架振动模型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主动 1/4 油气悬架气液控制系统 | 第46-66页 |
4.1 主动油气悬架的刚度模式切换 | 第46-49页 |
4.2 电液伺服阀模型分析 | 第49-52页 |
4.3 主动油气悬架的两种控制形式 | 第52-54页 |
4.4 主动油气悬架的控制方法 | 第54-60页 |
4.4.1 主动悬架两级控制原理 | 第55-56页 |
4.4.2 外层LQG控制及内层P(比例)控制 | 第56-60页 |
4.5 主动 1/4 油气悬架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 | 第60-63页 |
4.6 主动控制的频域特性 | 第63-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整车主动油气悬架的振动分析 | 第66-81页 |
5.1 刹车及转弯模型 | 第67-68页 |
5.1.1 刹车模型 | 第67页 |
5.1.2 定半径转弯模型 | 第67-68页 |
5.2 整车油气悬架气液控制系统 | 第68-71页 |
5.3 基于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油气悬架系统 | 第71-80页 |
5.3.1 主动与被动的对比 | 第74-77页 |
5.3.2 左右轮互联系统与被动的对比 | 第77-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2页 |
6.1 总结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