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二、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中宏志教育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教育公平先驱的宏志思想 | 第18-19页 |
一、孔子的宏志思想 | 第18-19页 |
二、陶行知的大众教育思想 | 第19页 |
第二节 首个“宏志班”的创办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宏志班”模式在全国推广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实证分析“宏志班”的成因和意义 | 第24-32页 |
第一节 “宏志班”的成因 | 第24-28页 |
一、贫困家庭子女获得高中教育机会的需求 | 第24-26页 |
二、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教育政策的引领 | 第26-27页 |
三、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资助学 | 第27页 |
四、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奉献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宏志班”的意义 | 第28-32页 |
一、“宏志班”的历史性意义 | 第28-29页 |
二、“宏志班”的伦理性意义 | 第29-30页 |
三、“宏志班”的借鉴意义 | 第30-31页 |
四、“宏志班”的榜样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宏志班”教育模式的现实阐释 | 第32-52页 |
第一节 “宏志班”的招生制度 | 第33-38页 |
一、“宏志班”的招生政策 | 第33-35页 |
二、“宏志班”招生中出现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三、健全和完善“宏志班”招生制度的建议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宏志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 第38-45页 |
一、“宏志班”的教育管理机制 | 第38-40页 |
二、“宏志班”德育教育体系 | 第40-45页 |
第三节 “宏志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建议 | 第45-47页 |
一、“宏志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二、对策与措施建议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宏志班”评价机制 | 第47-52页 |
一、重视“宏志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 第47-48页 |
二、科学评价“宏志班”办学水平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宏志班”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 第52-60页 |
第一节 完善“宏志班”的资助体系 | 第52-55页 |
一、“宏志班”经费之忧 | 第52-53页 |
二、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助学体系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加强对“宏志班”的监督和指导 | 第55-56页 |
一、监督“宏志班”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 第55页 |
二、加强对“宏志班”工作的指导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提升宏志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宏志教育模式的变迁 | 第57-60页 |
一、淡化独立存在的“宏志班”,强化宏志精神 | 第58-59页 |
二、建设校园“宏志文化”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附录1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