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11页 |
1.1 乳酸菌的概述 | 第11-15页 |
1.1.1 乳酸菌的分类 | 第11-13页 |
1.1.2 乳酸菌的生理特性 | 第13页 |
1.1.3 乳酸菌制剂的应用 | 第13-15页 |
1.1.3.1 乳酸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1.3.2 乳酸菌在腌制品和发酵品等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3.3 乳酸菌在肉制品方面的应用 | 第14页 |
1.1.3.4 乳酸菌在保健食品中应用 | 第14-15页 |
1.1.3.5 乳酸菌代谢产物的其他应用 | 第15页 |
1.2 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的概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外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1.2.2 我国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6页 |
1.3 高密度发酵乳酸菌菌剂制备关键技术 | 第16-19页 |
1.3.1 发酵剂收集方法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乳酸菌制剂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3.2.1 真空冷冻干燥 | 第17-18页 |
1.3.2.1.1 真空冷冻干燥时的菌龄 | 第18页 |
1.3.2.1.2 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 第18页 |
1.3.2.2 喷雾干燥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第2章 乳酸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21-34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24页 |
2.2.1 乳酸菌的形态学特征 | 第22页 |
2.2.2 乳酸菌的培养及纯化 | 第22-23页 |
2.2.2.1 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培养 | 第22页 |
2.2.2.2 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纯化 | 第22-23页 |
2.2.2.3 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保存 | 第23页 |
2.2.2.4 嗜酸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的活化 | 第23页 |
2.2.2.5 液体培养基中的细菌计数 | 第23页 |
2.2.3 乳酸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23-24页 |
2.2.3.1 培养时间 | 第23页 |
2.2.3.2 发酵温度 | 第23页 |
2.2.3.3 接种量 | 第23-24页 |
2.2.3.4 培养基pH | 第24页 |
2.2.3.5 培养基种类 | 第24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 | 第24-32页 |
2.3.1 乳酸乳球菌 | 第24-28页 |
2.3.1.1 乳酸乳球菌形态学特征 | 第24-25页 |
2.3.1.2 培养时间 | 第25页 |
2.3.1.3 发酵温度 | 第25-26页 |
2.3.1.4 接种量 | 第26-27页 |
2.3.1.5 培养基pH | 第27页 |
2.3.1.6 培养基种类 | 第27-28页 |
2.3.2 嗜酸乳杆菌 | 第28-32页 |
2.3.2.1 嗜酸乳杆菌形态学特征 | 第28-29页 |
2.3.2.2 培养时间 | 第29页 |
2.3.2.3 培养温度 | 第29-30页 |
2.3.2.4 接种量 | 第30-31页 |
2.3.2.5 初始pH | 第31页 |
2.3.2.6 培养基种类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乳酸菌发酵罐中的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 | 第34-46页 |
3.1 材料 | 第34-35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3.1.2 培养基 | 第3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3.2 方法 | 第35-38页 |
3.2.1 乳酸菌的培养 | 第35页 |
3.2.2 乳酸菌的发酵罐操作 | 第35-36页 |
3.2.3 乳酸菌菌粉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4 活菌计数 | 第37页 |
3.2.5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37-38页 |
3.3 结果 | 第38-44页 |
3.3.1 乳酸乳球菌 | 第38-41页 |
3.3.1.1 高密度乳酸乳球菌生长情况 | 第38-39页 |
3.3.1.2 高密度乳酸乳球菌的DCW/L | 第39-40页 |
3.3.1.3 培养基成分对乳酸乳球菌菌粉活菌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嗜酸乳杆菌 | 第41-44页 |
3.3.2.1 嗜酸乳杆菌生长情况 | 第41-42页 |
3.3.2.2 嗜酸乳杆菌DCW/L | 第42-43页 |
3.3.2.3 培养基成分对嗜酸乳杆菌活菌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乳酸菌的冻干保护剂优化及菌粉抗逆实验 | 第46-63页 |
4.1 材料 | 第46-47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4 培养基 | 第46-47页 |
4.2 方法 | 第47-50页 |
4.2.1 活菌计数 | 第47页 |
4.2.2 冻干保护剂实验 | 第47-48页 |
4.2.2.1 脱脂奶粉对于冷冻干燥的保护作用 | 第47页 |
4.2.2.2 常用冻干保护剂配比实验 | 第47-48页 |
4.2.2.3 冻干保护剂初步筛选 | 第48页 |
4.2.3 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比优化的正交实验 | 第48-49页 |
4.2.4 乳酸菌抗逆能力 | 第49-50页 |
4.2.4.1 乳酸菌菌液耐受人工胃液的实验 | 第49页 |
4.2.4.2 乳酸菌菌液耐受人工肠液的实验 | 第49页 |
4.2.4.3 乳酸菌菌粉耐受人工胃液的实验 | 第49页 |
4.2.4.4 乳酸菌菌粉耐受人工肠液的实验 | 第49-50页 |
4.2.4.5 温度对乳酸菌菌粉储藏的影响 | 第50页 |
4.3 结果 | 第50-61页 |
4.3.1 冻干保护剂实验 | 第50-55页 |
4.3.1.1 脱脂奶粉添加量对复苏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1.2 冻干保护剂配比实验 | 第51页 |
4.3.1.3 冻干保护剂初步筛选 | 第51-52页 |
4.3.1.4 乳酸乳球菌冻干保护剂优化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3.2 乳酸菌抗逆实验 | 第55-60页 |
4.3.2.1 乳酸乳球菌的抗逆实验 | 第55-57页 |
4.3.2.1.1 乳酸乳球菌菌液的抗逆实验 | 第55-56页 |
4.3.2.1.2 乳酸乳球菌菌粉的抗逆实验 | 第56-57页 |
4.3.2.2 嗜酸乳杆菌菌抗逆能力 | 第57-60页 |
4.3.2.2.1 嗜酸乳杆菌菌液的抗逆实验 | 第57-58页 |
4.3.2.2.2 嗜酸乳杆菌菌粉的抗逆实验 | 第58-60页 |
4.3.3 不同温度对乳酸菌菌粉复苏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1 不同温度对乳酸乳球菌复苏率的影响 | 第60页 |
4.3.3.2 不同温度对嗜酸乳杆菌复苏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1.1 两株乳酸菌的形态学特征 | 第63页 |
5.1.2 乳酸菌培养条件前期发酵条件优化 | 第63页 |
5.1.3 高密度规模化发酵工艺优化 | 第63-64页 |
5.1.4 冷冻干燥保护剂优化 | 第64页 |
5.1.5 乳酸菌耐受实验 | 第64页 |
5.2 讨论 | 第64-65页 |
5.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