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2.1 相关理论概念及内涵 | 第24页 |
2.2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3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3.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27页 |
3.3 产业自主创新的背景与变迁机会 | 第27-29页 |
3.4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4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2-46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设计原则 | 第32-34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4.2.1 目标层A | 第35页 |
4.2.2 准则层B | 第35-36页 |
4.3 指标体系指标的解释 | 第36-41页 |
4.4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6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41-44页 |
4.4.2 指标数值无量纲化 | 第44-46页 |
5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46-57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5.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6-47页 |
5.3 构造判断矩阵并度量 | 第47-50页 |
5.4 评价结果简析 | 第50-54页 |
5.5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第54-57页 |
5.5.1 国内分析 | 第54-55页 |
5.5.2 国外分析 | 第55-57页 |
6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结论与展望 | 第57-64页 |
6.1 对策建议 | 第57-63页 |
6.1.1 基于创新投入的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6.1.2 基于创新制造的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6.1.3 基于创新产出的对策建议 | 第60-61页 |
6.1.4 基于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6.2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6.2.1 结论 | 第63页 |
6.2.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