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课题概述 | 第9页 |
1.2 交通流理论概述 | 第9-20页 |
1.2.1 交通流分布特性 | 第11页 |
1.2.2 跟驰理论 | 第11-15页 |
1.2.2.1 线性跟驰模型 | 第12-14页 |
1.2.2.2 非线性跟驰模型 | 第14-15页 |
1.2.3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 第15-17页 |
1.2.3.1 车流连续方程和波动理论 | 第15-16页 |
1.2.3.2 高阶连续介质模型 | 第16-17页 |
1.2.4 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17-20页 |
1.2.4.1 一维N-S模型 | 第17-18页 |
1.2.4.2 二维BIHAM-MIDDLETON-LEVINE(BML)模型 | 第18-20页 |
1.3 仿真与交通仿真技术 | 第20-25页 |
1.3.1 仿真技术的特点 | 第20-21页 |
1.3.2 系统仿真 | 第21-22页 |
1.3.3 交通仿真简介 | 第22-25页 |
1.3.3.1 交通仿真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1.3.3.2 交通仿真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本文工作及安排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流微观仿真模型 | 第28-43页 |
2.1 微观交通仿真概述 | 第28-30页 |
2.1.1 仿真系统的结构 | 第28-29页 |
2.1.2 微观仿真的关键子系统 | 第29-30页 |
2.2 道路设施模型 | 第30-32页 |
2.2.1 道路设施模型的功能 | 第30-31页 |
2.2.2 道路设施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3 交通生成模型 | 第32-37页 |
2.3.1 车辆到达分布 | 第32-34页 |
2.3.2 车头时距分布 | 第34-35页 |
2.3.3 随机数的产生 | 第35-37页 |
2.4 车辆行驶模型 | 第37-40页 |
2.4.1 自由行使模型 | 第38页 |
2.4.2 跟驰行驶 | 第38-39页 |
2.4.3 加速模型 | 第39-40页 |
2.4.4 减速模型 | 第40页 |
2.5 换车道模型 | 第40-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微观交通仿真的实现 | 第43-63页 |
3.1 开发环境及仿真平台简介 | 第43-44页 |
3.2 信号交叉口仿真平台结构和程序流程 | 第44-46页 |
3.3 信号交叉口仿真平台 | 第46-62页 |
3.3.1 道路设施模型 | 第46-48页 |
3.3.2 车辆的生成 | 第48-51页 |
3.3.3 车辆的行驶 | 第51-56页 |
3.3.4 车辆换车道 | 第56-59页 |
3.3.5 信号控制模型 | 第59-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仿真实例及分析 | 第63-74页 |
4.1 数据观测 | 第63-65页 |
4.1.1 观测内容 | 第63-65页 |
4.1.2 观测数据 | 第65页 |
4.2 仿真参数及输出文档 | 第65-71页 |
4.2.1 参数输入 | 第65-68页 |
4.2.2 结果输出 | 第68-71页 |
4.3 数据对比与分析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4-75页 |
5.2 后续工作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