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研究源起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一)选修课 | 第12页 |
(二)古典诗词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关于高中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叶嘉莹古典诗词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三)访谈调查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叶嘉莹古典诗词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第一节 “吟诵”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一、“吟诵”理论的含义 | 第17页 |
二、“吟诵”理论的特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兴发感动”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一、“兴发感动”理论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兴发感动”理论的特点 | 第19页 |
第三节 “弱德之美”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一、“弱德之美”理论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弱德之美”理论的特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喀什市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 | 第21-26页 |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二)访谈法 | 第21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情况 | 第21-23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21-22页 |
二、教学内容 | 第22页 |
三、教学方式 | 第22-23页 |
四、教学效果 | 第23页 |
第三节 访谈调查情况 | 第23-26页 |
一、教师访谈调查情况 | 第23-25页 |
二、学生访谈调查情况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喀什市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喀什市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一、教学目标把握不全面 | 第26页 |
二、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灵活性 | 第26-27页 |
三、教学方式略显单一 | 第27页 |
四、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第27页 |
第二节 喀什市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7-32页 |
一、教师方面 | 第27-30页 |
(一)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理解不到位 | 第27-28页 |
(二)轻视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 | 第28页 |
(三)古典诗词专业素养不足 | 第28-29页 |
(四)忽视对古典诗词的吟诵 | 第29页 |
(五)忽视对学生多元化阅读体验的引导 | 第29-30页 |
二、学生方面 | 第30-32页 |
(一)古典诗词兴趣不浓 | 第30页 |
(二)古典诗词积累不足 | 第30-31页 |
(三)缺乏主动感悟意识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叶嘉莹古典诗词理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 | 第32-49页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第32-35页 |
一、积累专业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 第32-33页 |
二、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 第33页 |
三、对古典诗词进行多元化解读 | 第33-34页 |
四、让选修课古典诗词课堂充满活力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第35-37页 |
一、改变学习习惯,激发兴趣 | 第35页 |
二、通过吟诵初步理解作品 | 第35-36页 |
三、树立自我感悟意识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教学方面 | 第37-39页 |
一、重视吟诵品读,感受诗词韵律美 | 第37页 |
二、讲究以意逆志,倡导兴发感动 | 第37-38页 |
三、感悟弱德之美,体验诗词之德行美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叶嘉莹古典诗词指导下《菩萨蛮》教学个案设计及评价 | 第39-49页 |
一、《菩萨蛮》教学个案设计 | 第39-46页 |
(一)温庭筠《菩萨蛮》教学设计 | 第39-43页 |
(二)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 第43-46页 |
二、《菩萨蛮》个案教学设计的评价 | 第46-49页 |
(一)教师的评价 | 第46-47页 |
(二)学生的评价 | 第47页 |
(三)个案设计者反思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一 | 第53-54页 |
附录二 | 第54-55页 |
附录三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