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重庆中部七区县方言音系调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概说第9-12页
        1.1.1 自然地理第9页
        1.1.2 历史沿革第9-12页
    1.2 重庆方言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西南官话分区的讨论第12-13页
        1.2.2 重庆方言研究的概况第13页
        1.2.3 重庆各方言点的音系描写第13-14页
        1.2.4 重庆各方言点间的比较第14页
        1.2.5 重庆各方言点特色现象研究第14-15页
        1.2.6 重庆方言历史的研究第15-16页
    1.3 本文的目标、内容及意义第16-18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田野调查方法第18页
        1.4.2 历史语言学的比较方法第18页
        1.4.3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4.4 其他辅助方法第18-19页
    1.5 材料来源第19-20页
    1.6 本文调查具体操作及软件技术情况第20-21页
    1.7 术语及符号第21-22页
2 各方言点音系及说明第22-79页
    2.1 重庆市区话(渝中区)第22-30页
        2.1.1 重庆市区话(渝中区)声调第22-23页
        2.1.2 重庆市区(渝中区)话声母第23页
        2.1.3 重庆市区(渝中区)话韵母第23-25页
        2.1.4 重庆市区话(渝中区)声韵调配合表第25-30页
    2.2 长寿话第30-39页
        2.2.1 长寿话声调第30-31页
        2.2.2 长寿话声母第31页
        2.2.3 长寿话韵母第31-32页
        2.2.4 长寿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32-39页
    2.3 涪陵话第39-47页
        2.3.1 涪陵话声调第39-40页
        2.3.2 涪陵话声母第40页
        2.3.3 涪陵话韵母第40-41页
        2.3.4 涪陵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41-47页
    2.4 梁平话第47-55页
        2.4.1 梁平话声调第47-48页
        2.4.2 梁平话声母第48页
        2.4.3 梁平话韵母第48-49页
        2.4.4 梁平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49-55页
    2.5 垫江话第55-63页
        2.5.1 垫江话声调第55-56页
        2.5.2 垫江话声母第56页
        2.5.3 垫江话韵母第56-57页
        2.5.4 垫江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57-63页
    2.6 丰都话第63-70页
        2.6.1 丰都话声调第63-64页
        2.6.2 丰都话声母第64页
        2.6.3 丰都话韵母第64-65页
        2.6.4 丰都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65-70页
    2.7 忠县话第70-79页
        2.7.1 忠县话声调第70-71页
        2.7.2 忠县话声母第71页
        2.7.3 忠县话韵母第71-72页
        2.7.4 忠县话声韵调配合情况第72-79页
3 声韵调的历史演变第79-120页
    3.1 声母的历史演变第79-91页
        3.1.1 帮组第79-80页
        3.1.2 非组第80-81页
        3.1.3 端组第81-82页
        3.1.4 泥组第82-83页
        3.1.5 精组第83-84页
        3.1.6 知组第84-85页
        3.1.7 庄组第85-86页
        3.1.8 章组第86-87页
        3.1.9 日组第87-88页
        3.1.10 见组第88-89页
        3.1.11 晓组第89-90页
        3.1.12 影组第90-91页
    3.2 韵母的历史演变第91-118页
        3.2.1 果摄第91-92页
        3.2.2 假摄第92-93页
        3.2.3 遇摄第93-94页
        3.2.4 蟹摄第94-96页
        3.2.5 止摄第96-98页
        3.2.6 效摄第98页
        3.2.7 流摄第98-99页
        3.2.8 咸摄第99-101页
        3.2.9 深摄第101-102页
        3.2.10 山摄第102-105页
        3.2.11 臻摄第105-107页
        3.2.12 宕摄第107-110页
        3.2.13 江摄第110-111页
        3.2.14 曾摄第111-112页
        3.2.15 梗摄第112-115页
        3.2.16 通摄第115-118页
    3.3 声调的历史演变第118-120页
        3.3.1 分化类型第118页
        3.3.2 入声归派第118-120页
4 专题研究第120-160页
    4.1 声母第120-135页
        4.1.1 非组、晓组今音分混情况及分布第120页
        4.1.2 古微母今读音情况第120-124页
        4.1.3 古泥来母今读音的分混第124-125页
        4.1.4 古知系字今音第125-129页
        4.1.5 古船禅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分混第129-130页
        4.1.6 古日母、云以母今读音第130-132页
        4.1.7 古见系二等字开口今音的洪细情况第132-134页
        4.1.8 古影疑母今读音的情况第134-135页
    4.2 韵母第135-157页
        4.2.1 阴声韵和阳声韵第135-147页
        4.2.2 入声韵第147-157页
    4.3 声调第157-160页
5 结语第160-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6页
附录第166-185页
    附录1:重庆市区(渝中区)话同音字汇第166-172页
    附录2:垫江话同音字汇第172-179页
    附录3:丰都话同音字汇第179-185页
致谢第185-18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野仙踪》俗语词研究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副词A式和AA式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