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3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 | 第15-16页 |
2.1.1 概念 | 第15页 |
2.1.2 研究重点 | 第15-16页 |
2.2 脑力负荷 | 第16-21页 |
2.2.1 脑力负荷的定义 | 第16页 |
2.2.2 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3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 第17-21页 |
2.3 监控作业绩效 | 第21-22页 |
2.4 脑力负荷和监控作业绩效 | 第22-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3.2 实验设计与指标 | 第25-27页 |
3.2.1 主任务 | 第25-26页 |
3.2.2 次任务 | 第26页 |
3.2.3 主观自评量表 | 第26-27页 |
3.3 被试与实验仪器、材料 | 第27-28页 |
3.3.1 被试 | 第27页 |
3.3.2 实验仪器与环境 | 第27-28页 |
3.4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29-30页 |
4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关系 | 第30-49页 |
4.1 脑力负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5页 |
4.1.1 主观评价指标信度分析 | 第30-31页 |
4.1.2 主观评价指标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4.1.3 客观评价指标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4.1.4 脑力负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4.2 脑力负荷的评价 | 第35-38页 |
4.3 脑力负荷与作业绩效的关系 | 第38-49页 |
4.3.1 击中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 第39-41页 |
4.3.2 虚报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 第41-43页 |
4.3.3 漏报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 第43-45页 |
4.3.4 正确拒绝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 第45-47页 |
4.3.5 认知性VDT持续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的关系小结 | 第47-49页 |
5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工间休息制度 | 第49-60页 |
5.1 工间休息制度 | 第49-50页 |
5.2 模式识别模型 | 第50-54页 |
5.2.1 模式识别 | 第50页 |
5.2.2 BP网络 | 第50-51页 |
5.2.3 基于BP网络的脑力负荷模式识别模型 | 第51-54页 |
5.3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工间休息制度 | 第54-57页 |
5.3.1 工间休息时间 | 第54-56页 |
5.3.2 工间休息方式 | 第56页 |
5.3.3 自适应工间休息制度 | 第56-57页 |
5.4 方法检验 | 第57-6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建议 | 第61页 |
6.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