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4-25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1.1 并购 | 第25-26页 |
2.1.2 金融混业经营 | 第26页 |
2.2 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多元化经营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2.2.3 托宾Q理论 | 第28-29页 |
3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总体情况介绍 | 第29-32页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29-30页 |
3.1.1 平安集团及平安银行概况 | 第29页 |
3.1.2 深圳发展银行概况 | 第29-30页 |
3.2 并购描述 | 第30-32页 |
3.2.1 并购的准备 | 第30页 |
3.2.2 并购的主要过程 | 第30-32页 |
4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动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平安集团的战略动因分析 | 第32-33页 |
4.1.1 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 第32-33页 |
4.1.2 现有业务资源整合 | 第33页 |
4.2 深圳发展银行同意被并购的动因分析 | 第33-35页 |
4.3 并购的预期效应分析 | 第35-37页 |
4.3.1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预期营运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4.3.2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预期财务效应分析 | 第36页 |
4.3.3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预期管理效应分析 | 第36-37页 |
5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行为分析 | 第37-50页 |
5.1 并购目标企业(深圳发展银行)价值分析 | 第37-42页 |
5.1.1 估值方法类型比较分析 | 第37页 |
5.1.2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法深圳发展银行价值分析 | 第37-42页 |
5.2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对价分析 | 第42-45页 |
5.2.1 关于两次主要交易的介绍 | 第42页 |
5.2.2 基于L-G模型的第二阶段换股比例分析 | 第42-44页 |
5.2.3 对价方式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5.3 并购整合分析 | 第45-48页 |
5.3.1 并购人力资源整合 | 第45-46页 |
5.3.2 并购经营资源整合 | 第46-47页 |
5.3.3 并购文化整合 | 第47页 |
5.3.4 并购组织结构整合 | 第47-48页 |
5.4 并购风险分析 | 第48-49页 |
5.5 小结 | 第49-50页 |
6 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绩效分析 | 第50-62页 |
6.1 并购市场反应研究 | 第50-56页 |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0页 |
6.1.2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6.1.3 数据结果统计 | 第51-56页 |
6.1.4 结果分析 | 第56页 |
6.2 并购业绩变化分析 | 第56-61页 |
6.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56页 |
6.2.2 并购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57页 |
6.2.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绩效分析 | 第57-60页 |
6.2.4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3 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2-67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3-67页 |
7.2.1 主体层面 | 第63-64页 |
7.2.2 政府层面 | 第64-65页 |
7.2.3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