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的误用与正解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 文言文教学实施“文本细读”的误读现状 | 第13-27页 |
1.1 文言文教学实施“文本细读”策略的误读现状 | 第13-23页 |
1.1.1 “咬文嚼字”化:应试取向,过分解读 | 第13-16页 |
1.1.2 “凌空蹈虚”化:脱离文本,空洞解读 | 第16-18页 |
1.1.3 穿凿附会化:说教态度,歪曲解读 | 第18-23页 |
1.2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误读之成因 | 第23-27页 |
1.2.1 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2 教师自身修养不足 | 第25-27页 |
2. 文言文教学“文本细读”的重新审视 | 第27-37页 |
2.1 “文本细读”的概念 | 第27-31页 |
2.1.1 “文本细读”的来源:英美新批评 | 第27-29页 |
2.1.2 “文本细读”的中国式解读 | 第29-31页 |
2.2 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层面 | 第31-37页 |
2.2.1 文字层面——句句清楚,字字落实 | 第32-33页 |
2.2.2 文学层面——抓住“意脉”,悟得妙处 | 第33-35页 |
2.2.3 文化层面——浸入人心,涵养精神 | 第35-37页 |
3. 运用: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 | 第37-58页 |
3.1 “文本细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 第37-40页 |
3.1.1 “词本位”原则 | 第37-38页 |
3.1.2 “语境”原则 | 第38-39页 |
3.1.3 “适宜性”原则 | 第39-40页 |
3.2 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立场 | 第40-46页 |
3.2.1 作者立场 | 第41-42页 |
3.2.2 学生立场 | 第42-44页 |
3.2.3 文本立场 | 第44-46页 |
3.3 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关键 | 第46-50页 |
3.3.1 捕捉“关联处” | 第46-47页 |
3.3.2 妙悟“留白处” | 第47-49页 |
3.3.3 探究“矛盾处” | 第49-50页 |
3.4 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序列 | 第50-58页 |
3.4.1 诵读,读顺文本:感性的美 | 第50-52页 |
3.4.2 研读,读通文本:理性的美 | 第52-55页 |
3.4.3 品读,读懂文本:深刻的美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