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广场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环形交叉口的常用信号控制方法 | 第22-32页 |
2.1 十字环形交叉口进口两相位控制法 | 第22-23页 |
2.1.1 渠化设计 | 第22页 |
2.1.2 信号相位设计 | 第22-23页 |
2.1.3 适应性分析 | 第23页 |
2.2 左转单独控制法 | 第23-25页 |
2.2.1 渠化设计 | 第24页 |
2.2.2 信号相位设计 | 第24页 |
2.2.3 适应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左转二次控制法 | 第25-30页 |
2.3.1 渠化设计 | 第25-26页 |
2.3.2 信号相位设计 | 第26-29页 |
2.3.3 适应性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32-42页 |
3.1 各评价指标参数的基本概念 | 第32页 |
3.2 周期设计方法 | 第32-33页 |
3.2.1 最佳周期设计法 | 第33页 |
3.2.2 最短信号周期设计法 | 第33页 |
3.3 环形交叉口运行评价指标 | 第33-41页 |
3.3.1 通行能力 | 第33-37页 |
3.3.2 延误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新民广场环形交叉口控制方案设计 | 第42-52页 |
4.1 新民广场环形交叉口概述 | 第42-43页 |
4.2 基于单点思想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 第43-48页 |
4.2.1 控制思想 | 第44页 |
4.2.2 基于单点控制思想的方案设计 | 第44-48页 |
4.3 基于协调思想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 第48-51页 |
4.3.1 控制思想 | 第48-49页 |
4.3.2 基于协调控制思想的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验证 | 第52-64页 |
5.1 仿真软件简介 | 第52页 |
5.2 仿真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52-54页 |
5.3 仿真过程 | 第54-57页 |
5.3.1 原有控制方案的仿真 | 第54-55页 |
5.3.2 基于单点以及协调控制思想方法的仿真 | 第55-57页 |
5.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63页 |
5.4.1 通行能力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5.4.2 延误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4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